|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国内外有关磁浮列车紧急供电方案的研究 | 第9-11页 |
| ·注入高次谐波的非接触紧急供电方案 | 第11-14页 |
| ·本论文的目的和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附加发电输出功率变换与原车载充电器的兼容技术 | 第15-21页 |
| ·车载蓄电池技术参数 | 第15页 |
| ·原车载蓄电池充电电路 | 第15-17页 |
| ·负载等效电阻计算 | 第17页 |
| ·附加发电线圈使用原充电电路可行性分析 | 第17-19页 |
| ·附加发电绕组与原发电绕组的连接 | 第19-20页 |
| ·增加整流桥将附加发电线圈并入原充电电路 | 第19-20页 |
| ·外加小装置将附加发电绕组接入原电路 | 第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补偿方法提升非接触供电系统效率 | 第21-57页 |
| ·副边补偿研究 | 第21-39页 |
| ·列车磁极上的剩余空间 | 第22-23页 |
| ·副边串联补偿研究 | 第23-31页 |
| ·辅助逆变器各项参数与负载电阻的关系 | 第24-27页 |
| ·辅助逆变器各项参数与附加发电线圈匝数的关系 | 第27-29页 |
| ·副边串联补偿设计 | 第29-31页 |
| ·副边并联补偿研究 | 第31-39页 |
| ·副边并联补偿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 第31-33页 |
| ·辅助逆变器各项参数与负载电阻的关系 | 第33-35页 |
| ·辅助逆变器各项参数与附加发电线圈匝数的关系 | 第35-37页 |
| ·副边并联补偿设计 | 第37-39页 |
| ·原边补偿研究 | 第39-47页 |
| ·原边串联电容补偿 | 第40-42页 |
| ·从副边补偿原边的可行性分析 | 第42-47页 |
| ·副边串联补偿时 | 第42-44页 |
| ·副边并联补偿时 | 第44-46页 |
| ·不能从副边补偿原边的原因分析 | 第46-47页 |
| ·副边补偿电容选择 | 第47-50页 |
| ·不同气隙情况下选择相同的注入电流频率 | 第47-49页 |
| ·不同气隙情况下选择不同的注入电流频率 | 第49-50页 |
| ·实验研究 | 第50-56页 |
| ·实验装置 | 第50-51页 |
| ·实验结果 | 第51-56页 |
| ·单个磁极输出功率与串联补偿电容的关系 | 第51-52页 |
| ·单个磁极输出功率与并联补偿电容的关系 | 第52-54页 |
| ·单个磁极最大输出功率与附加发电线圈匝数的关系 | 第54-55页 |
| ·不同气隙下副边补偿电容选择的实验验证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四章 非接触供电系统设计 | 第57-65页 |
| ·系统整体设计 | 第57-58页 |
| ·系统各部分分析 | 第58-64页 |
| ·附加发电线圈充电变流装置 | 第58-59页 |
| ·系统效率提升方法 | 第59-61页 |
| ·辅助逆变器 | 第61-62页 |
| ·附加发电线圈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