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视野下的“九十年代诗歌”
导论 | 第1-10页 |
一、大众文化视野的形成 | 第10-15页 |
(一) 大众文化时代的发生 | 第10-11页 |
(二) 大众文化与“九十年代诗歌” | 第11-15页 |
1、诗歌的边缘化 | 第11-12页 |
2、断裂的神话 | 第12-14页 |
3、当前批评的缺陷 | 第14-15页 |
二、诗歌的外部线索 | 第15-28页 |
(一) 作者与读者 | 第16-22页 |
1、孤独的诗人 | 第16-18页 |
2、诗歌的证词 | 第18-20页 |
3、喧哗的读者 | 第20-22页 |
(二) 批评与论争 | 第22-26页 |
1、错位的批评 | 第22-24页 |
2、虚拟的论争 | 第24-26页 |
(三) 传播与媒介 | 第26-28页 |
三、诗歌的内部线索 | 第28-45页 |
(一) “九十年代诗歌”的外观:世俗化的狂欢 | 第29-34页 |
1、世俗化的狂欢 | 第29-31页 |
2、日常化的诗意 | 第31-32页 |
3、身体的张扬 | 第32-34页 |
(二) “九十年代诗歌”的组织:技艺的盛宴 | 第34-40页 |
1、技艺的移植 | 第34-37页 |
2、介入与避免被介入 | 第37-40页 |
(三) “九十年代诗歌”的内核:物化的焦虑 | 第40-45页 |
1、物质乌托邦 | 第40-42页 |
2、“物”化的焦虑 | 第42-45页 |
四、结束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参考书目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2-53页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53页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