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研究
| 第1章 引言 | 第1-1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本文内容及方法 | 第13-14页 |
| 第2章 志愿精神与志愿服务 | 第14-18页 |
| ·志愿精神的历史演变 | 第14-15页 |
| ·志愿服务的涵义及特点 | 第15-16页 |
| ·西方国家志愿服务的发展状况 | 第16-18页 |
| 第3章 新时期青年志愿服务的兴起 | 第18-24页 |
| ·青年志愿服务兴起的历史基础 | 第18-21页 |
| ·我国古代的志愿性服务传统 | 第18页 |
| ·我国近现代的志愿性服务传统 | 第18-19页 |
| ·新中国成立后志愿性服务事业的发展 | 第19-21页 |
| ·青年志愿服务兴起的时代背景 | 第21-24页 |
| ·社会转型 | 第21-22页 |
| ·体制转轨 | 第22页 |
| ·价值观变革 | 第22-24页 |
| 第4章 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与社会影响 | 第24-36页 |
| ·青年志愿服务的启动与发展阶段 | 第24-25页 |
| ·青年志愿服务的现状 | 第25-31页 |
| ·青年志愿服务的主体 | 第25-27页 |
| ·青年志愿服务的领域 | 第27-29页 |
| ·青年志愿服务的管理 | 第29-31页 |
| ·青年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 | 第31-36页 |
| ·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 | 第31-32页 |
| ·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微调”手段 | 第32-33页 |
| ·青少年社会化教育的有益形式 | 第33-35页 |
| ·培育公民社会的“助推器” | 第35-36页 |
| 第5章 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36-45页 |
| ·社会认同度不高 | 第36-38页 |
| ·公德传统的缺失 | 第36-37页 |
| ·“政治运动”的负效应 | 第37页 |
| ·志愿服务理念的误读 | 第37-38页 |
| ·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 第38-40页 |
| ·“非官非民”的模糊身份 | 第38-39页 |
| ·取舍两难的行政推动 | 第39-40页 |
| ·组织能力有待提高 | 第40-41页 |
| ·匮乏的管理人才 | 第40页 |
| ·粗放的管理模式 | 第40-41页 |
| ·紧缺的运营资金 | 第41页 |
| ·服务质量有待改善 | 第41-43页 |
| ·相对高昂的服务成本 | 第42页 |
| ·不够稳定的服务热情 | 第42-43页 |
| ·尚有欠缺的服务能力 | 第43页 |
| ·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 第43-45页 |
| ·合法权益未得到充分保障 | 第43-44页 |
| ·规范化发展受到影响 | 第44-45页 |
| 第6章 完善青年志愿服务的途径 | 第45-59页 |
| ·青年志愿者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 第45-49页 |
| ·建立社会化的动员机制 | 第45-46页 |
| ·建立科学化的培训机制 | 第46-47页 |
| ·建立人性化的激励机制 | 第47-49页 |
| ·青年志愿组织的能力建设 | 第49-53页 |
| ·理顺政社关系 | 第49-50页 |
| ·管理能力建设 | 第50-52页 |
| ·经营能力建设 | 第52-53页 |
| ·青年志愿服务领域的拓展 | 第53-55页 |
| ·传统服务领域的巩固 | 第53-54页 |
| ·技术服务领域的开拓 | 第54页 |
| ·国际交流合作的加强 | 第54-55页 |
| ·青年志愿服务形式的深化 | 第55-57页 |
| ·普及化 | 第55-56页 |
| ·持久化 | 第56页 |
| ·社区化 | 第56-57页 |
| ·青年志愿服务的立法 | 第57-59页 |
| ·立法的必然选择 | 第57-58页 |
| ·立法的主要任务 | 第58-59页 |
| 第7章 结语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
| 声明 | 第65-66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