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30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重要意义 | 第11-15页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第15-22页 |
三、本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 第22-30页 |
第一章 国际劳工标准机制 | 第30-64页 |
第一节 概念解析 | 第30-38页 |
一、“劳工标准”与“国际劳工标准” | 第30-31页 |
二、“核心劳工标准” | 第31-32页 |
三、“社会条款” | 第32-34页 |
四、劳工标准与人权、劳工权利 | 第34-38页 |
第二节 国际劳工标准问题的由来 | 第38-44页 |
一、劳工标准和国际贸易——历史的回顾 | 第39-41页 |
二、国际劳工组织的成立 | 第41-44页 |
第三节 国际劳工标准分类 | 第44-64页 |
一、国际劳工标准的制订 | 第44-45页 |
二、国际劳工组织会员国对国际劳工标准承担的义务 | 第45-47页 |
三、国际劳工标准的特点 | 第47-49页 |
四、国际劳工公约的分类 | 第49-59页 |
五、批准公约状况 | 第59-64页 |
第二章 国际劳工标准的实施及实施所遇到的问题 | 第64-87页 |
第一节 国际劳工标准实施的途径 | 第64-73页 |
一、批准公约 | 第65-68页 |
二、软法 | 第68-69页 |
三、协议 | 第69-70页 |
四、普惠制 | 第70-71页 |
五、行为准则 | 第71-73页 |
第二节 实施国际劳工标准的行为主体 | 第73-74页 |
一、主权国家 | 第73-74页 |
二、非国家行为主体:跨国公司 | 第74页 |
第三节 实施国际劳工标准所遇到的问题 | 第74-87页 |
一、批准公约就能改善劳工标准状况吗? | 第74-79页 |
二、通过自由贸易协议实施劳工标准能起到保护劳工权利的作用吗? | 第79-87页 |
第三章 自由贸易协议谈判中的劳工标准问题 | 第87-148页 |
第一节 全球层次:南北对立 | 第89-100页 |
一、国际劳工标准谈判中的国家及国家集团 | 第90-94页 |
二、国际劳工标准谈判的主要议题及矛盾焦点 | 第94-98页 |
三、为什么会在自由贸易协议谈判中出现对劳工标准的谈判 | 第98-100页 |
第二节 地区层次:权力主导之下的合作 | 第100-125页 |
一、北美自由贸易协议附加劳工合作协议 | 第100-115页 |
二、欧共体一体化进程中的贸易自由化与欧盟东扩中的入盟谈判 | 第115-125页 |
第三节 国家层次:不对称条件下的合作 | 第125-148页 |
一、美国与柬埔寨纺织品服装贸易协议 | 第125-134页 |
二、美国和约旦自由贸易协议 | 第134-137页 |
三、美国和智利自由贸易协议 | 第137-148页 |
第四章 谈判以外的其他方案 | 第148-177页 |
第一节 通过生产守则保护劳工权利 | 第149-169页 |
一、生产守则的兴起 | 第149-153页 |
二、生产守则的行为主体——利益相关者 | 第153-155页 |
三、生产守则的特点 | 第155-165页 |
四、关于生产守则问题的一个案例分析: SA8000 | 第165-169页 |
第二节 非惩戒方式 | 第169-177页 |
一、技术援助和财政支持 | 第169-172页 |
二、部分国家的“主动行动” | 第172-173页 |
三、其他方式 | 第173-177页 |
第五章 劳工标准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 第177-222页 |
第一节 利益因素 | 第177-181页 |
一、冷战结束的政治经济影响 | 第177-179页 |
二、全球化:劳工标准问题凸现的原因 | 第179-181页 |
第二节 规范因素 | 第181-204页 |
一、劳工标准的全球公共物品特性 | 第182-195页 |
二、规范的发展因素 | 第195-197页 |
三、人道主义的关注 | 第197-204页 |
第三节 权力因素 | 第204-222页 |
一、美国的贸易政策与劳工标准 | 第204-214页 |
二、美国的劳工组织、贸易自由化和劳工标准 | 第214-222页 |
第六章 案例(1):童工问题 | 第222-242页 |
第一节 有关童工的认定 | 第222-225页 |
一、世界范围的童工现象 | 第222-224页 |
二、关于童工的定义 | 第224-225页 |
第二节 美国及有关国家对亚洲国家童工状况的看法 | 第225-235页 |
一、童工劳动能否带来经济效益? | 第225-226页 |
二、在什么领域消除童工劳动? | 第226-229页 |
三、怎样消除童工劳动? | 第229-232页 |
四、并非所有的人都认为消除童工劳动是天经地义的 | 第232-234页 |
五、美国在童工劳动方面的做法 | 第234-235页 |
第三节 美国与亚洲国家就有关童工问题的谈判 | 第235-242页 |
一、孟加拉模式:多方介入——动用普惠制筹码 | 第236-239页 |
二、巴基斯坦模式:多方介入——施压跨国公司——增加供销渠道障碍 | 第239-242页 |
第七章 案例(2):结社自由 | 第242-273页 |
第一节 有关结社自由的认定 | 第242-249页 |
一、对结社自由的认定 | 第242页 |
二、结社自由的影响 | 第242-245页 |
三、面临组织障碍的工人群体 | 第245-249页 |
第二节 国际自由工联控告缅甸政府结社自由案 | 第249-254页 |
一、起诉的原因 | 第249-251页 |
二、缅甸政府的答复 | 第251-252页 |
三、国际劳工组织的建议 | 第252-253页 |
四、启示 | 第253-254页 |
第三节 美国的结社自由状况 | 第254-273页 |
一、美国关于结社自由的规定 | 第254页 |
二、国际人权标准之下的美国的结社自由 | 第254-260页 |
三、沃尔玛案例的启示 | 第260-273页 |
第八章 中国与国际劳工标准 | 第273-298页 |
第一节 中国在劳工标准方面与其主要贸易伙伴间所发生的纠纷 | 第274-284页 |
一、中美、中欧贸易纠纷 | 第274-280页 |
二、中国在劳工标准方面与美国和欧盟的分歧 | 第280-284页 |
第二节 中国对国际劳工标准的基本原则和态度 | 第284-289页 |
一、中国在国际劳工组织中的活动 | 第284-286页 |
二、中国对国际劳工组织和国际劳工标准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 第286-289页 |
第三节 童工问题对中国的启示 | 第289-293页 |
一、国家层面的努力 | 第289-291页 |
二、各地实施具体措施对非法雇用童工者予以处罚 | 第291-292页 |
三、中国在童工问题上依然存在着问题 | 第292-293页 |
第四节 关于组织权问题 | 第293-298页 |
一、问题与挑战 | 第293-295页 |
二、评述 | 第295-296页 |
三、中国的发展 | 第296-298页 |
结语 | 第298-300页 |
附录 | 第300-309页 |
附录一、国际劳工组织178个会员国批准公约的统计(截止到2005年6月1日) | 第300-304页 |
附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批准的国际劳工公约(截止到2005年6月1日) | 第304-305页 |
附录三、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劳工公约(截止到2005年6月1日) | 第305-307页 |
附录四、适用于澳门的国际劳工公约(截止到2005年6月1日) | 第307-309页 |
参考文献 | 第309-322页 |
致谢 | 第322-32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