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引言 | 第1-10页 |
| ·接收函数方法研究意义 | 第8页 |
| ·云南KMI 台站下方地壳结构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论文中采用的地震资料 | 第9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9-10页 |
| 第二章 接收函数方法原理及发展 | 第10-24页 |
| ·转换波的概念 | 第10-12页 |
| ·三分量地震记录 | 第10-11页 |
| ·P-S 转换与接收函数 | 第11-12页 |
| ·接收函数的起源和发展 | 第12-13页 |
| ·等效源原理 | 第13-15页 |
| ·合成理论地震图 | 第15-20页 |
| ·广义反射透射系数矩阵方法 | 第15-18页 |
| ·用广义反射透射系数矩阵方法求出接收函数 | 第18页 |
| ·合成理论地震图三分量记录和接收函数正演实例 | 第18-20页 |
| ·接收函数反演 | 第20-24页 |
| ·接收函数反演的发展 | 第20-21页 |
| ·本文中的波形反演 | 第21-22页 |
| ·接收函数反演的处理流程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工区介绍及KMI 台站地震资料获取 | 第24-28页 |
| ·工区介绍 | 第24-25页 |
| ·工区地理地质情况 | 第24页 |
| ·KMI 台站(昆明基准地震台)介绍 | 第24-25页 |
| ·地震数据的获取 | 第25-28页 |
| 第四章 KMI 台站地震资料接收函数的提取及信号叠加 | 第28-34页 |
| ·天然地震资料接收函数提取 | 第28-31页 |
| ·滤波 | 第28页 |
| ·坐标旋转 | 第28-29页 |
| ·等效源处理 | 第29-31页 |
| ·信号叠加 | 第31-34页 |
| 第五章 台站下方S 横波速度结构的反演拟合 | 第34-42页 |
| ·正演的提示 | 第34页 |
| ·初始模型的选择 | 第34-35页 |
| ·模拟正演三分量记录和接收函数 | 第35-36页 |
| ·反演速度结构 | 第36-42页 |
| ·反演参数和流程 | 第36页 |
| ·反演结果 | 第36-40页 |
| ·反演结果的地质解释 | 第40-42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42-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个人简历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