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法定主义存废论
| 引言 | 第1-12页 |
| 第一章 物权法定主义的历史探源和含义的确定 | 第12-21页 |
| 第一节 历史探源 | 第12-17页 |
| 一、罗马法 | 第12页 |
| 二、法国法 | 第12-14页 |
| 三、德国法 | 第14-16页 |
| 四、日本法以及大陆法系其他国家和地区 | 第16页 |
| 五、英美法系国家的情况 | 第16-17页 |
| 第二节 含义的确定 | 第17-21页 |
| 一、学者的见解 | 第17-18页 |
| 二、对上述观点的评析 | 第18-20页 |
| 三、本文的见解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物权法定主义的理论根据与价值 | 第21-36页 |
| 第一节 对物权的认识 | 第21-24页 |
| 一、物权的起源 | 第21-22页 |
| 二、物权的特性 | 第22-24页 |
| 第二节 物权法定主义的理论根据 | 第24-29页 |
| 一、国内外学者观点述评 | 第24-28页 |
| 二、物权法定的实质根据 | 第28-29页 |
| 第三节 物权法定主义的价值 | 第29-36页 |
| 一、物权法定主义的秩序价值 | 第30-31页 |
| 二、物权法定主义的效率价值 | 第31-32页 |
| 三、物权法定主义的平等价值 | 第32-33页 |
| 四、物权法定主义的人权价值 | 第33-34页 |
| 五、物权法定主义的自由价值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对物权法定主义的批判及对批判的回应 | 第36-50页 |
| 第一节 批判 | 第36-41页 |
| 一、问题的产生 | 第36页 |
| 二、废弃说 | 第36-39页 |
| 三、缓和说 | 第39-41页 |
| 第二节 对批判的回应 | 第41-50页 |
| 一、关于保守僵化的问题 | 第42-43页 |
| 二、关于物权与债权区分日益模糊的问题 | 第43-46页 |
| 三、关于交易成本加大以及公示手段现代化的问题 | 第46-48页 |
| 四、小结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对我国物权法立法的建议 | 第50-54页 |
| 第一节 对物权法定主义之存废所应采取的态度 | 第50-52页 |
| 一、应坚持物权法定主义 | 第50页 |
| 二、对物权法定主义的界定 | 第50-52页 |
| 第二节 对物权法草案的评析及立法建议 | 第52-54页 |
| 一、对我国几个物权法草案相关内容的评析 | 第52-53页 |
| 二、对物权立法的建议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