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5页 |
1.1 玉米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 | 第8-10页 |
1.1.1 玉米籽粒品质性状 | 第8页 |
1.1.2 玉米籽粒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与相关 | 第8-10页 |
1.2 近红外光谱法测定完整的单粒玉米含油量 | 第10-12页 |
1.2.1 近红外光谱的产生与发展史及应用领域 | 第10页 |
1.2.2 近红外分析技术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 第10页 |
1.2.3 建立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的步骤 | 第10-11页 |
1.2.4 近红外模型优劣的评价指标 | 第11页 |
1.2.5 影响近红外分析的因素 | 第11-12页 |
1.2.6 近红外在玉米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 第12页 |
1.3 玉米群体改良 | 第12-14页 |
1.3.1 玉米种质资源状况 | 第12-13页 |
1.3.2 基础群体的构建,轮回选择的作用及方法 | 第13页 |
1.3.3 轮回选择的改良效果 | 第13-14页 |
1.3.4 群体改良展望 | 第14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5-1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5页 |
2.1.1 优化模型的供试材料 | 第15页 |
2.1.1 不同杂种优势群品质分析的优良玉米自交系材料 | 第15页 |
2.1.2 HS-1高淀粉群体材料 | 第1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5-17页 |
2.2.1 品质含量测定方法 | 第15-16页 |
2.2.2 胚与胚乳分离以及重量和体积测定方法 | 第16页 |
2.2.3 近红外光谱采集方法 | 第16页 |
2.2.4 近红外数据处理方法 | 第16页 |
2.2.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第17-40页 |
3.1 玉米完整籽粒近红外品质分析模型的优化 | 第17-21页 |
3.1.1 蛋白质品质分析 | 第17-19页 |
3.1.2 油分品质分析 | 第19页 |
3.1.3 淀粉品质分析 | 第19-21页 |
3.2 完整单粒玉米含油量近红外模型的建立 | 第21-25页 |
3.2.1 单粒玉米的近红外光谱 | 第21-23页 |
3.2.2 胚部与胚乳光谱定量分析结果 | 第23-24页 |
3.2.3 各种预处理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 第24页 |
3.2.4 不同谱区对模型的影响 | 第24-25页 |
3.3 优良玉米自交系和不同杂种优势群品质及其它性状的遗传变异 | 第25-33页 |
3.3.1 我国常用自交系主要品质特性 | 第25-27页 |
3.3.2 自交系品质性状方差分析 | 第27-28页 |
3.3.3 自交系各性状相关 | 第28-29页 |
3.3.4 自交系两年各性状分布 | 第29-30页 |
3.3.5 RYD、LAN、自330、塘四平头和温热Ⅰ五杂种优势群的平均值、变幅、标准差及变异系数 | 第30-31页 |
3.3.6 不同杂种优势群品质性状方差分析 | 第31页 |
3.3.7 五个主要玉米杂种优势群各性状多重比较 | 第31-33页 |
3.4 HS-1群体淀粉含量轮回选择效果 | 第33-40页 |
3.4.1 HS-1群体各年品质含量的变异 | 第33-36页 |
3.4.2 淀粉选择增益 | 第36-38页 |
3.4.3 针对高淀粉低油综合选择后各性状趋势及响应 | 第38-39页 |
3.4.4 年品质间相关 | 第39-40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0-43页 |
4.1 关于玉米完整籽粒近红外品质分析模型的优化 | 第40页 |
4.2 关于完整单粒玉米含油量近红外模型的建立 | 第40页 |
4.3 关于普通玉米自交系与群体品质的选育和改良 | 第40-41页 |
4.4 关于品质性状的相关 | 第41页 |
4.5 关于HS-1群体的改良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