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3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VOCs 的处理方法 | 第13-15页 |
·VOCs 的性质和来源 | 第13-14页 |
·VOCs 的处理方法 | 第14-15页 |
·生物法处理VOCs 的研究进展 | 第15-24页 |
·生物处理法的原理 | 第16-17页 |
·高效降解菌的筛选 | 第17-18页 |
·生物处理系统 | 第18-20页 |
·微生物生长和底物降解的基本动力学模型 | 第20-24页 |
·VOCs 降解模型的研究概况 | 第24-30页 |
·Ottengraf 模型 | 第25-26页 |
·Deshusses 模型 | 第26-28页 |
·李国文模型 | 第28页 |
·孙佩石模型 | 第28-29页 |
·QSAR 模型和QSBR 模型 | 第29-30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0-32页 |
2 有抑制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甲苯降解特性的研究 | 第32-44页 |
·引言 | 第32页 |
·实验部分 | 第32-34页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2-33页 |
·甲苯浓度的测定方法 | 第33页 |
·甲苯标准样品配制 | 第33页 |
·菌液OD600nm 值与细胞干重的关系 | 第33-34页 |
·甲苯浓度对生长及降解的影响 | 第34页 |
·温度对甲苯降解的影响 | 第34页 |
·pH 对甲苯降解的影响 | 第34页 |
·接种量对甲苯降解的影响 | 第34页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34-42页 |
·甲苯含量与峰面积的标准曲线 | 第34-35页 |
·OD600nm 与菌体干重之间的关系 | 第35页 |
·甲苯浓度对生长及降解的影响 | 第35-36页 |
·温度对菌种生长及甲苯降解的影响 | 第36-38页 |
·pH 对菌种生长及甲苯降解的影响 | 第38-40页 |
·接种量对菌种生长及甲苯降解的影响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3 有抑制条件下的甲苯降解动力学 | 第44-64页 |
·有抑制甲苯降解动力学的理论基础 | 第44-47页 |
·微生物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44-45页 |
·酶的抑制和激活作用 | 第45-47页 |
·实验内容 | 第47-55页 |
·实验方法 | 第47页 |
·比生长速率u 和比降解速率q 的计算方法 | 第47-48页 |
·实验数据表 | 第48-51页 |
·不同甲苯初始浓度下降解曲线及生长曲线 | 第51-55页 |
·有抑制的甲苯降解动力学模型方程的导出 | 第55-61页 |
·单底物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 第55-57页 |
·单底物酶的底物抑制动力学 | 第57-58页 |
·有抑制的甲苯降解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58-60页 |
·菌体生长的动力学模型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4 生物膜滴滤塔废气处理实验研究 | 第64-72页 |
·实验装置和系统 | 第65-66页 |
·实验装置 | 第65页 |
·实验系统 | 第65页 |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微生物的挂膜和生物滴滤塔的启动 | 第66-67页 |
·甲苯废气的处理实验 | 第6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7-71页 |
·气体流量对甲苯净化效率的影响 | 第67-68页 |
·停留时间对甲苯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68-69页 |
·液体流量对甲苯净化效率的影响 | 第69-70页 |
·甲苯进口浓度对净化效率的影响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5 有抑制条件下生物滴滤塔的甲苯降解模型 | 第72-84页 |
·理论基础 | 第72-73页 |
·滴滤塔降解甲苯的基本原理 | 第72页 |
·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72-73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73-79页 |
·模型建立的假设 | 第73-74页 |
·塔内模型推导 | 第74-78页 |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78-79页 |
·模型验证 | 第79-82页 |
·不同进口甲苯浓度对降解的影响 | 第79-80页 |
·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80-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84-86页 |
·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后续工作及展望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4-96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96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