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1页 |
1.选题的现实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2页 |
·选题的现实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11-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研究思路及本文创新 | 第19-22页 |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9-21页 |
·本文的创新 | 第21-22页 |
2.寿险公司利差风险的影响因素及管理理论 | 第22-34页 |
·寿险公司及其风险特征 | 第22-23页 |
·寿险公司利差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 | 第23-29页 |
·环境因素 | 第24-27页 |
·竞争因素 | 第27-28页 |
·经营因素 | 第28-29页 |
·财务因素 | 第29页 |
·利差风险的管理理论—持续期理论 | 第29-34页 |
·持续期模型(duration model) | 第30页 |
·持续期的计算 | 第30-32页 |
·持续期理论的经济意义 | 第32-34页 |
3.利差风险管理的现状及案例分析 | 第34-40页 |
·寿险公司利差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第34-37页 |
·寿险公司利率环境变化现状分析 | 第34页 |
·寿险公司利差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第34-37页 |
·日本寿险公司由于利差风险导致经营失败的案例 | 第37-40页 |
·日本寿险公司利差损状况 | 第37页 |
·日本寿险公司经营失败的原因 | 第37-39页 |
·日本寿险经营危机的启示 | 第39-40页 |
4.国有寿险公司“利差”风险产生的原因 | 第40-49页 |
·国有寿险公司利差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分析 | 第40-43页 |
·利率环境的变化导致寿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困难 | 第40-41页 |
·寿险公司的资金投资渠道受到严格限制 | 第41-42页 |
·寿险行业激烈的竞争 | 第42-43页 |
·国有寿险公司利差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分析 | 第43-49页 |
·缺乏利差风险的管理意识 | 第43-44页 |
·寿险产品的定价利率设计不当形成利差风险 | 第44-45页 |
·忽略自身业务性质及对寿险产品的宣传和推广 | 第45-46页 |
·资金运用效率低影响利差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 第46-47页 |
·经营理念、管理构架等内部管理问题 | 第47-49页 |
5.防范和控制利差风险的对策 | 第49-62页 |
·运用持续期理论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 第49-53页 |
·运用持续期理论改善寿险产品策略 | 第53-55页 |
·采用持续期理论的思想设计寿险产品 | 第53-54页 |
·传统寿险产品预定利率设定方式的改进 | 第54页 |
·大力开发新型寿险产品降低对预定利率的设定依赖 | 第54-55页 |
·提高国有寿险公司投资管理效率 | 第55-56页 |
·优化投资管理模式促进利差风险管理 | 第55-56页 |
·针对不同寿险产品选择匹配投资工具 | 第56页 |
·围绕利差风险控制的核心改善和提高管理水平 | 第56-59页 |
·树立利差风险管理的理念 | 第56-57页 |
·组织行为、管理方式及手段的转变 | 第57页 |
·建立开放和国际化的管理运行体系 | 第57-59页 |
·中国寿险业监管环境的改善 | 第59-62页 |
·调整对定价利率的限制及合理设定评估利率等假设条件 | 第59页 |
·寿险资金运用的监管 | 第59-62页 |
6.研究结论及研究局限 | 第62-64页 |
·研究结论 | 第62-63页 |
·本文的研究局限 | 第63-64页 |
附表 | 第64-70页 |
附表1:中国历年寿险退保失效与通货膨胀及利率水平 | 第64-65页 |
附表2:中国存款贷款利率水平(1979—1999) | 第65页 |
附表3:日本7家倒闭寿险公司状况 | 第65-66页 |
附表4:日本寿险产品定价利率的变化 | 第66页 |
附表5:日本寿险公司平均投资回报率变化 | 第66页 |
附表6:日本寿险公司利差损造成的损失估计 | 第66-67页 |
附表7:中国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与银行基准利率挂钩情况 | 第67页 |
附表8:1998年我国寿险公司资产分布状况 | 第67-68页 |
附表9:OECD国家保险资金运用中各类投资的比重(1996年) | 第68-69页 |
附表10:美国寿险公司的投资资产(1997年) | 第69页 |
附表11:美国寿险公司债券的期限结构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后记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