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24页 |
一、油气勘探历程和最新进展 | 第8-11页 |
二、勘探现状及邻区勘探潜力对比分析 | 第11-13页 |
三、柴北缘基础地质问题四大争论焦点 | 第13-21页 |
四、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1、选题依据 | 第21页 |
2、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1-23页 |
3、完成工作量 | 第23-24页 |
第一章、柴北缘区域地质背景 | 第24-37页 |
第一节、中国西部地区侏罗系盆地分布特征 | 第24-25页 |
第二节、中国西部侏罗系沉积特征 | 第25-26页 |
第三节、阿尔金构造域对柴达木盆地构造的影响 | 第26-28页 |
一、阿尔金断层走滑活动 | 第26-27页 |
二、阿尔金走滑断层对柴达木盆地的影响 | 第27-28页 |
第四节、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背景 | 第28-34页 |
一、元古代大陆克拉通演化阶段 | 第30页 |
二、震旦纪-早古生代陆内裂谷-大洋演化阶段 | 第30-31页 |
三、晚古生代-三叠纪古特提斯演化阶段 | 第31页 |
四、侏罗纪-白垩纪陆内伸展挤压旋回 | 第31-32页 |
五、早第三纪-第四纪陆内伸展挤压旋回 | 第32-34页 |
第五节、柴北缘盆山接触关系 | 第34-37页 |
第二章、柴北缘侏罗系地层划分、分布及原形盆地特征 | 第37-66页 |
第一节、侏罗系地层的层序划分 | 第37-49页 |
一、冷科1井、冷103井和马参1井地层层位的标定 | 第38-41页 |
二、侏罗系地层的划分 | 第41-49页 |
第二节、侏罗系地层的分布特征 | 第49-60页 |
一、侏罗系的残余分布无迁移特点,且与现今构造面貌无关 | 第49-52页 |
二、柴北缘侏罗纪各个时期层序的空间叠置规律 | 第52-59页 |
三、晚白垩世的构造变形是控制侏罗系现今分布的主要因素 | 第59-60页 |
第三节、侏罗纪原型盆地的讨论 | 第60-66页 |
一、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的伸展断陷 | 第60-64页 |
二、中侏罗-晚侏罗世坳陷盆地 | 第64-66页 |
第三章、柴北缘中、新生代石油地质特点 | 第66-96页 |
第一节、构造单元南北分带,东西分块 | 第66-69页 |
第二节、演化经历多期反转,中生代和新生代发育两大构造旋回 | 第69-74页 |
一、中生代伸展-挤压构造旋回 | 第69-71页 |
二、新生代伸展-挤压构造旋回 | 第71-73页 |
三、柴北缘地区的构造演化特征 | 第73-74页 |
第三节、新构造以逆冲为主,走滑为辅 | 第74-82页 |
一、柴北缘的变形时间 | 第74-76页 |
二、柴北缘变形的主应力方向 | 第76-78页 |
三、柴北缘变形特点 | 第78-82页 |
第四节、构造样式多,圈闭类型丰富 | 第82-88页 |
一、构造样式 | 第82-85页 |
二、柴北缘构造发育规律 | 第85-87页 |
三、柴北缘圈闭类型丰富,以构造为主 | 第87-88页 |
第五节、两套烃原岩,多套储盖组合 | 第88-93页 |
一、柴北缘地区油气比较单一,质量较好,厚度较大 | 第88-90页 |
二、多套生储盖组合 | 第90-93页 |
第六节、多种类型油气藏,断裂和古隆起是两大主要控油因素 | 第93-96页 |
第四章、勘探潜力分析 | 第96-110页 |
第一节、已发现油气田的特征 | 第96-97页 |
第二节、六大突破性发现和启示 | 第97-103页 |
第三节、勘探领域分析 | 第103-110页 |
第五章、问题与讨论 | 第110-114页 |
主要结论与创新之处 | 第114-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5页 |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声明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