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缩略词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20页 |
1 VIP3A基因的鉴定 | 第13-14页 |
·vip3A基因的分布 | 第13页 |
·vip3A基因鉴定 | 第13-14页 |
2.基因定位研究 | 第14页 |
3.VIP3A蛋白结构及功能 | 第14-16页 |
·结构 | 第14-15页 |
·杀虫活性 | 第15页 |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第15-16页 |
·Vip3A蛋白对Bt杀虫活性的影响 | 第16页 |
4.作用机理 | 第16-18页 |
5.重组与利用 | 第18页 |
6.问题与展望 | 第18-19页 |
7.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第一章 苏云金杆菌的分离及活性测定 | 第20-3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0-24页 |
·供试菌株 | 第20页 |
·培养基 | 第20-21页 |
·试虫 | 第21页 |
·仪器设备 | 第21页 |
·苏云金杆菌新菌株的分离 | 第21-22页 |
·菌种的保存 | 第22页 |
·Bt菌的鉴别 | 第22页 |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 第22-23页 |
·高效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 第23页 |
·高效菌株营养期培养物杀虫活性测定 | 第23页 |
·营养期杀虫活性成分特性研究 | 第23页 |
·营养期杀虫活性成分与孢晶混合物的共同作用 | 第23页 |
·营养期杀虫活性成分与HD-1菌株的共同作用 | 第23-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34页 |
·苏云金杆菌菌株的分离鉴定 | 第24-25页 |
·高毒力菌株的初步筛选 | 第25页 |
·高效菌株对棉铃虫的LC_(50)测定 | 第25-28页 |
·高效菌株对甜菜夜蛾的LC_(50)测定 | 第28页 |
·LS1和LS8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8页 |
·LS1,LS8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 第28-29页 |
·LS1和LS8菌株营养期培养物杀虫活性测定 | 第29-31页 |
·两菌株营养期杀虫活性成分特性研究 | 第31-32页 |
·营养期培养物和孢晶混合物的共同作用 | 第32-34页 |
·营养期杀虫活性成分与HD1菌株孢晶混合物的协同作用 | 第34页 |
·讨论 | 第34-37页 |
第二章 VIP3A基因的检测及定位研究 | 第37-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41页 |
·材料 | 第37-38页 |
·方法 | 第38-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Bt菌株的vip3A基因检测 | 第41-43页 |
·以质粒为模板的全长基因扩增 | 第43页 |
·vip3A基因定位研究 | 第43-44页 |
·讨论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营养期杀虫蛋白VIP3A-LS1和VIP3A-LS8基因的克隆 | 第46-6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50页 |
·材料 | 第46-47页 |
·方法 | 第47-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61页 |
·vip3A-LS1和vip3A-LS8基因的克隆 | 第50-52页 |
·vip3A-LS1基因序列分析 | 第52-56页 |
·Vip3A-LS8基因序列分析 | 第56-59页 |
·与其它同源基因的比对分析 | 第59-61页 |
·讨论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5页 |
第四章 新型VIP3A基因表达研究 | 第65-8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5-68页 |
·材料 | 第65-66页 |
·方法 | 第66-6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8-77页 |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8-70页 |
·vip3A-LS1和vip3A-LS8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70-72页 |
·表达产物的活性测定 | 第72-77页 |
·讨论 | 第77-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0页 |
作者简历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论文复印件 | 第93-104页 |
附录 | 第104-114页 |
对几种植物病原菌有換抑制作用的共生菌高效菌株的筛选 | 第107-110页 |
抑病土壤与土壤病害的生物防治 | 第110-111页 |
嗜线虫杆菌对植物病原细菌 抑制实验方法的研究 | 第111-114页 |
葡聚六糖的诱导抗病性研究初报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