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论文

贮备型高铁酸钾电池的开发

郑重声明第1-3页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3页
 1.1 前言第10-11页
 1.2 高铁电池的电化学特性第11-12页
  1.2.1 高铁电池容量大第12页
  1.2.2 清洁无污染第12页
  1.2.3 正极材料铁资源丰富第12页
  1.2.4 工作电压高第12页
 1.3 高铁电池的装配第12-15页
  1.3.1 电解液的选择第13-14页
   1.3.1.1 使用浓碱溶液作为电解液第13页
   1.3.1.2 以非水溶剂为电解质第13-14页
  1.3.2 正极材料的选择第14页
  1.3.3 电池负极的选择第14-15页
  1.3.4 正极中导电剂的选择第15页
 1.4 高铁酸盐的制备及其分析方法第15-18页
  1.4.1 高铁酸盐的制备第15-17页
   1.4.1.1 电解法第15-16页
   1.4.1.2 次氯酸盐氧化法第16页
   1.4.1.3 熔融法第16-17页
  1.4.2 高铁酸盐的分析方法第17-18页
   1.4.2.1 铬酸盐法第17页
   1.4.2.2 分光光度法第17页
   1.4.2.3 砷酸盐法第17页
   1.4.2.4 循环伏安法第17-18页
 1.5 高铁电池的研究进展第18-23页
  1.5.1 引言第18页
  1.5.2 掺杂对高铁电池正极活性的影响第18-20页
   1.5.2.1 锰对高铁电池的影响第18-19页
   1.5.2.2 钛酸盐对高铁电池的影响第19页
   1.5.2.3 钴对高铁电池的影响第19页
   1.5.2.4 铟对高铁电池的影响第19-20页
   1.5.2.5 NiOOH对高铁电池的影响第20页
   1.5.2.6 其他添加剂对高铁电池的影响第20页
  1.5.3 国内外高铁电池文献追踪第20-23页
第二章 选题意义及本文设想第23-25页
 2.1 选题意义第23页
 2.2 本文设想第23-24页
 2.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4-25页
第三章 电池装配工艺探讨第25-35页
 3.1 引言第25页
 3.2 实验部分第25-27页
  3.2.1 实验试剂第25页
  3.2.2 实验仪器第25页
  3.2.3 高纯度固体 K_2FeO_4的制备第25-26页
  3.2.5 高铁酸钾实验电池的装配第26页
  3.2.6 高铁电池放电性能测试第26-2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27-34页
  3.3.1 高铁酸钾的稳定性研究第27-28页
   3.3.1.1 粘合剂对高铁稳定性的影响第27-28页
   3.3.1.2 从稳定性考查高铁作为贮备电池的可行性第28页
  3.3.2 几种隔膜材料对放电性能的影响第28-30页
   3.3.2.1 估算电池内阻第29页
   3.3.2.2 不同隔膜组装成实验电池的放电性能比较第29-30页
  3.3.3 不同方式组装成实验电池的放电性能的比较第30-31页
  3.3.4 不同导电剂对高铁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第31-32页
  3.3.5 正极活性物质与导电剂按不同质量比加入的放电性能比较第32-33页
  3.3.6 从电池放电性能考查高铁酸钾用于贮备电池的可行性第33-34页
 3.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高铁电池放电性能测试第35-44页
 4.1 引言第35页
 4.2 实验部分第35-36页
  4.2.1 实验试剂第35页
  4.2.2 实验仪器第35页
  4.2.3 M-高铁电池放电的电化学原理第35页
  4.2.4 实验电池的组装第35页
  4.2.5 高铁电池的放电性能测试第35-3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36-43页
  4.3.1 不同放电率下 Al-K_2FeO_4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36页
  4.3.2 不同碱浓度的电解液对高铁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第36-38页
  4.3.3 温度对高铁电池的影响第38-40页
  4.3.4 分别用锌箔、铝箔作负极的高铁电池的放电性能比较第40页
  4.3.5 在不同温度下 Al-K_2FeO_4电池的激活时间第40-41页
  4.3.6 高铁电池的恒流放电性能测试第41-42页
  4.3.7 贮备型高铁电池的自放电行为研究第42-43页
 4.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五章 实验结论与展望第44-46页
 5.1 实验结论第44-45页
 5.2 展望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皮肤表面状态检测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牡丹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