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化学分析与鉴定论文

乌拉尔甘草地上部分有效成分研究

1. 前言第1-27页
 1.1 甘草简介第9-10页
 1.2 甘草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第10-13页
  1.2.1 三萜类第10页
  1.2.2 黄酮类第10-12页
  1.2.3 多糖类第12页
  1.2.4 生物碱类第12-13页
  1.2.5 氨基酸类第13页
  1.2.6 其他化学成分第13页
 1.3 甘草的药理作用第13-18页
  1.3.1 抗肿瘤作用第13-14页
  1.3.2 抗溃疡作用第14页
  1.3.3 镇咳去痰作用第14-15页
  1.3.4 抗病毒作用第15-16页
   1.3.4.1 抗HIV病毒作用第15页
   1.3.4.2 抗SARS作用第15-16页
  1.3.5 抗炎及抗变态作用第16页
  1.3.6 对免疫功能作用第16页
  1.3.7 保肝作用第16页
  1.3.8 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第16-17页
  1.3.9 对脂质代谢的影响第17页
  1.3.10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第17页
  1.3.11 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第17页
  1.3.12 解毒作用第17-18页
 1.4 甘草的综合开发利用第18-22页
  1.4.1 甘草残渣的综合利用第18-20页
   1.4.1.1 提取其他有效成分第18-19页
   1.4.1.2 提取防腐剂和抗氧化剂第19-20页
   1.4.1.3 栽培食用菌第20页
   1.4.1.4 其他用途第20页
  1.4.2 甘草地上部分的开发利用第20-21页
  1.4.3 甘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第21页
  1.4.4 甘草在日用化工中的应用第21-22页
 1.5 超临界CO_2萃取原理及应用第22-25页
  1.5.1 超临界CO_2萃取原理第22-24页
  1.5.2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的应用第24-25页
   1.5.2.1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第24页
   1.5.2.2 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第24-25页
   1.5.2.3 在化工方面的应用第25页
   1.5.2.4 在环保方面的应用第25页
   1.5.2.5 在化学反应方面的应用第25页
 1.6 课题目的和意义第25-2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7-36页
 2.1 本文采用的缩略语第27页
 2.2 实验材料第27页
 2.3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7-28页
  2.3.1 实验试剂第27-28页
  2.3.2 实验仪器第28页
 2.4 实验方法第28-36页
  2.4.1 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第28-32页
   2.4.1.1 分光光度法原理及应用第28-30页
   2.4.1.2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第30-31页
   2.4.1.3 重现性试验第31页
   2.4.1.4 样品的测定第31-32页
   2.4.1.5 加样回收率的测定第32页
  2.4.2 GC-MS法分析甘草种子和茎叶成分第32-36页
   2.4.2.1 GC-MS原理第32-35页
   2.4.2.2 GC-MS分析甘草种子挥发油和脂肪酸等成分的条件第35页
   2.4.2.3 GC-MS分析甘草茎叶挥发油的条件第35-36页
3. 甘草种子提取工艺及有效成分研究第36-50页
 3.1 超临界CO_2技术提取甘草种子油工艺的研究第36-40页
  3.1.1 超临界CO_2萃取流程第36-37页
  3.1.2 单因素水平试验第37-40页
   3.1.2.1 萃取时间对出油率的影响第37-38页
   3.1.2.2 萃取压力对出油率的影响第38页
   3.1.2.3 萃取温度对出油率的影响第38-39页
   3.1.2.4 CO_2流量对出油率的影响第39-40页
   3.1.2.5 其他因素对出油率的影响第40页
 3.2 甘草种子油成分的GC-MS分析第40-47页
  3.2.1 甘草种子挥发性成分分析第40-43页
  3.2.2 甘草种子油脂肪酸等化学成分分析第43-47页
   3.2.2.1 脂肪酸的甲酯化第43页
   3.2.2.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43-47页
 3.3 种子提油后固形物总黄酮含量的分析第47-48页
  3.3.1 夹带剂浓度对甘草总黄酮萃取率的影响第47-48页
  3.3.2 不同压力提油后固形物中总黄酮含量的变化第48页
 3.4 小结第48-50页
4. 甘草茎叶中有效成分研究第50-56页
 4.1 挥发油的提取与成分分析第50-54页
  4.1.1 茎叶挥发油的提取第50页
  4.1.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50-54页
 4.2 甘草茎和叶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第54页
 4.3 地上各部分总黄酮含量的比较第54-55页
 4.4 小结第55-56页
5. 结论与建议第56-59页
 5.1 结论第56-57页
  5.1.1 超临界CO_2法提取甘草种子油工艺条件的确立第56页
  5.1.2 甘草种子挥发性成分和脂肪酸等成分的GC-MS分析第56-57页
  5.1.3 甘草茎叶中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第57页
  5.1.4 甘草地上各部分总黄酮含量的比较第57页
 5.2 存在问题和建议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6页
附图第66-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折板结构的结构与造型
下一篇:一种可扩展的网络管理代理在路由器中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