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像处理的自动对焦和自动曝光算法研究
| 第一章 概述 | 第1-15页 |
| ·自动对焦概况 | 第11-13页 |
| ·自动曝光概况 | 第13页 |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数码相机的硬件系统 | 第15-21页 |
|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 第15-17页 |
| ·摄像系统 | 第17-19页 |
| ·对焦系统 | 第19-20页 |
| ·曝光系统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对焦离焦深度法IFDA | 第21-38页 |
| ·测距法 | 第23-25页 |
| ·主动式(投射射线式) | 第24-25页 |
| ·被动式(双影重合式) | 第25页 |
| ·焦点检测自动对焦(检焦法) | 第25-26页 |
| ·反差检测法 | 第25-26页 |
| ·相位差检测法 | 第26页 |
| ·半数字式自动对焦 | 第26-27页 |
| ·阈值积分法 | 第26-27页 |
| ·频域带通法 | 第27页 |
| ·微分梯度法 | 第27页 |
| ·图像最大熵法 | 第27页 |
| ·全数字式的纯软件自动对焦 | 第27-29页 |
| ·对焦离焦深度法 | 第29-38页 |
| ·成像模型 | 第30-32页 |
| ·IFDA的理论基础 | 第32-36页 |
| ·对焦离焦深度法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IFDA算法的实现和对焦评价函数 | 第38-60页 |
| ·最优化方法 | 第38-42页 |
| ·梯度下降法 | 第38-39页 |
| ·局部搜寻法 | 第39页 |
| ·规格化方法 | 第39-41页 |
| ·迭代算法及不同的实现方法 | 第41-42页 |
| ·最优化方法用于IFDA算法 | 第42-55页 |
| ·初始值的获得 | 第42-44页 |
| ·根据多帧图像重建恢复三维外形和对焦图像 | 第44-51页 |
| ·根据少数图像重建恢复三维外形和对焦图像 | 第51-55页 |
| ·数字图像评价函数 | 第55-57页 |
| ·图像灰度梯度向量模方和 | 第56页 |
| ·Roberts梯度和 | 第56-57页 |
| ·Laplacian(8邻域微分)算子和 | 第57页 |
| ·IFDA算法流程图 | 第57-58页 |
| ·IFDA算法实现结果 | 第58-60页 |
| 第五章 基于图像处理的自动曝光算法 | 第60-79页 |
| ·曝光量测试 | 第60-63页 |
| ·曝光参数方程式 | 第60-61页 |
| ·APEX系统 | 第61-63页 |
| ·传统的自动曝光控制方法 | 第63-66页 |
| ·自动曝光控制 | 第63-64页 |
| ·自动增益控制 | 第64页 |
| ·直流亮度调节 | 第64-65页 |
| ·基于参照亮度的自动曝光控制方法 | 第65页 |
| ·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自动曝光控制方法 | 第65-66页 |
| ·基于图像处理的自动曝光算法 | 第66-68页 |
| ·测光 | 第67页 |
| ·图像分析 | 第67-68页 |
| ·BP神经网络应用 | 第68-78页 |
| ·曝光调整 | 第78页 |
| ·自动曝光算法的实现结果 | 第78-7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 在学期间所发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