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54页 |
第一章 植物抗性机制及信号传导途径 | 第14-43页 |
一、非寄主抗性信号传导因子和途径 | 第14-18页 |
1、非寄主抗性的机制 | 第14-15页 |
2、非寄主抗性的类型 | 第15-16页 |
3、非寄主抗性的防卫反应信号 | 第16页 |
4、非寄主抗性中涉及的广谱抗性基因 | 第16-17页 |
5、非寄主抗性和基因-基因抗性之间的相似性 | 第17-18页 |
6、非寄主抗性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 第18页 |
二、寄主抗性信号传导因子和途径 | 第18-39页 |
1、水杨酸介导的抗性反应 | 第18-25页 |
2、乙烯的合成和信号传导网络 | 第25-31页 |
3、茉莉酸信号途径 | 第31-34页 |
4、NO在植物抗病过程中的信号传导作用 | 第34-35页 |
5 各种信号之间的交叉与互作 | 第35-39页 |
三、转录水平调控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 | 第39-43页 |
第二章 基因芯片在植物研究上的应用 | 第43-54页 |
一、基因芯片的发展历程 | 第43-44页 |
二、cDNA阵列技术 | 第44-45页 |
三、寡核苷酸微阵列 | 第45-48页 |
1、基因芯片探针的合成 | 第45-46页 |
2、不同芯片技术平台的优点和缺点 | 第46-47页 |
3、基因芯片的杂交 | 第47-48页 |
四、基因芯片数据分析 | 第48-51页 |
1、基因芯片数据类型 | 第49页 |
2、基因芯片数据的标准化 | 第49-50页 |
3、数据精简 | 第50页 |
4、统计学分析 | 第50页 |
5、结果检验 | 第50-51页 |
6、分析结果的生物学意义 | 第51页 |
7、分析软件 | 第51页 |
五、基因芯片在植物中的应用 | 第51-52页 |
1、基因表达分析 | 第51页 |
2、植物DNA测序 | 第51-52页 |
3、检测基因突变和多态性位点 | 第52页 |
4、基因差异表达研究和寻找目标基因 | 第52页 |
六、基因芯片应用的现状和前景 | 第52-54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54-116页 |
第一章 利用大麦基因芯片筛选簇毛麦抗白粉病相关基因及Pm21基因抗性机理研究 | 第54-81页 |
一、材料和方法 | 第55-64页 |
1、植物材料 | 第55页 |
2、大麦基因芯片 | 第55页 |
3、接种和取样方法 | 第55-56页 |
4、总RNA的提取及纯化 | 第56页 |
5、第一链cDNA合成 | 第56-57页 |
6、第二链cDNA合成与纯化 | 第57-58页 |
7、cRNA的标记以及标记产物的纯化及质控 | 第58-59页 |
8、芯片杂交 | 第59-60页 |
9、洗脱、染色和扫描 | 第60-61页 |
10、引物设计 | 第61-64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64-78页 |
1、RNA检测 | 第64页 |
2、芯片杂交结果和RT-PCR分析 | 第64-65页 |
3、抗病簇毛麦经白粉菌诱导后表达增强的基因 | 第65-72页 |
4、诱导的抗病簇毛麦比感病簇毛麦中表达增强的基因 | 第72-78页 |
三、讨论 | 第78-81页 |
第二章 抗病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 第81-105页 |
一、材料和方法 | 第81-87页 |
1、材料 | 第81页 |
2、DNA提取、酶切及转膜 | 第81-82页 |
3、Southern杂交 | 第82-83页 |
4、质粒酶切 | 第83-84页 |
5、RACE | 第84-85页 |
6、TAIL-PCR | 第85-87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87-102页 |
1、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基因(Hv-S/TPK)的克隆 | 第87-98页 |
2、受白粉菌诱导表达的簇毛麦Hv-OxOLP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 第98-102页 |
三、讨论 | 第102-105页 |
第三章 建立在直系同源序列比较基础上的小麦进化研究 | 第105-116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105-106页 |
1、材料 | 第105-106页 |
2、PCR反应同第二章方法 | 第106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106-114页 |
1、各个物种中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106页 |
2、SNP分析 | 第106-114页 |
三、讨论 | 第114-116页 |
全文结论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2页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