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引言 | 第13-18页 |
第一章 领异标新——汪曾祺与外国现代主义文学 | 第18-36页 |
第一节 西南联大与汪曾祺现代意识的萌发滋长 | 第18-22页 |
第二节 卞之琳等译介文学对汪曾祺的影响 | 第22-25页 |
第三节 “纯小说”观念的理论思索 | 第25-28页 |
第四节 走在时尚前面一点——先锋性的小说创作 | 第28-36页 |
第二章 融入新质——文学薪火的传承 | 第36-56页 |
第一节 汪曾祺与晚明文学 | 第37-42页 |
第二节 跨越时空的对接——汪曾祺与归有光 | 第42-48页 |
第三节 中国现代诗话小说的一脉相传——从鲁迅到汪曾祺 | 第48-56页 |
第三章 边缘叙事——先锋文体的自觉实践 | 第56-83页 |
第一节 语言游戏——从工具论到本体论 | 第56-67页 |
第二节 情调·客观·同构 | 第67-74页 |
第三节 童年视角下的“另一种真实” | 第74-83页 |
第四章 悲悯审视——汪曾祺小说的悲剧思维形态 | 第83-111页 |
第一节 悲剧意识的觉醒 | 第83-92页 |
第二节 “隐伏”的悲剧——从沈从文到汪曾祺 | 第92-101页 |
第三节 对立与均衡——中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悲剧观 | 第101-111页 |
第五章 重塑民间——“文学的启蒙”传统的承传 | 第111-134页 |
第一节 “异质性”民间写作立场的坚守 | 第111-116页 |
第二节 民间还原与生命意识的张扬 | 第116-123页 |
第三节 人文理想与民间意识的融合 | 第123-130页 |
第四节 民间·启蒙·现代性 | 第130-134页 |
结语 汪曾祺的文学史意义 | 第134-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5-14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