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洼陷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与储层预测
| 前言 | 第1-20页 |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二、层序地层学及地层岩性油气藏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页 |
| 四、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五、完成的工作量 | 第18页 |
| 六、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第18-20页 |
|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0-30页 |
| 一、区域地质特征 | 第20-22页 |
| 二、构造一沉积演化阶段 | 第22页 |
| 三、古近系层序地层发育特征 | 第22-25页 |
| 四、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25-30页 |
| 第二章 博兴洼陷沙三段层序地层格架 | 第30-55页 |
| 第一节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第31-35页 |
| 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理论基础 | 第31-33页 |
|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 第二节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35-55页 |
| 一、“转换面”概念的引入及其层序地层意义 | 第35-38页 |
| 二、沙三段主要层序界面的识别 | 第38-43页 |
| 三、地层层序划分 | 第43-50页 |
| 四、层序地层格架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 第50-55页 |
| 第三章 沉积相与沉积体系 | 第55-80页 |
| 第一节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55-59页 |
| 一、前人研究概况及存在问题 | 第55-56页 |
| 二、沙三段主要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 第56-59页 |
| 第二节 沉积体系分布与沉积演化特征 | 第59-80页 |
| 一、古地貌特征及其对沙三段沉积的控制作用 | 第59-61页 |
| 二、物源体系的确定 | 第61-64页 |
| 三、主要层序沉积体系构成 | 第64-77页 |
| 四、沙三段沉积演化特征与层序发育模式探讨 | 第77-80页 |
| 第四章 有利储层分布预测 | 第80-91页 |
| 第一节 储集体成因类型及有利储层分布 | 第80-85页 |
| 一、主要储集体成因类型 | 第80-81页 |
| 二、已知油气层地层位置分析 | 第81-82页 |
| 三、重点层系储层分布预测 | 第82-85页 |
| 第二节 储集体分布主控因素与储层预测地质技术 | 第85-91页 |
| 一、储集砂体分布主控因素分析 | 第85-88页 |
| 二、以层序地层研究为基础的储集砂体预测地质技术 | 第88-91页 |
| 第五章 岩性圈闭分布规律与勘探目标区预测 | 第91-102页 |
| 第一节 岩性圈闭类型及成因模式 | 第91-94页 |
| 一、研究区主要岩性油气藏类型及其成藏条件分析 | 第91-93页 |
| 二、地层、岩性圈闭成因模式 | 第93-94页 |
| 第二节 岩性圈闭勘探目标区预测 | 第94-99页 |
| 一、地层、岩性油气藏控制因素分析 | 第94-95页 |
| 二、地层、岩性圈闭勘探目标区预测与评价 | 第95-99页 |
| 第三节 岩性油藏勘探研究思路及勘探效果分析 | 第99-102页 |
| 一、岩性油藏勘探研究思路 | 第99-100页 |
| 二、岩性油藏勘探效果分析 | 第100-102页 |
| 结论 | 第102-104页 |
| 致谢 | 第104-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10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110-111页 |
| 附图版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