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38页 |
第一节 本选题的研究对象 | 第13-15页 |
第一节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 第15-27页 |
第三节 本文切入点与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四节 资料来源、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29-34页 |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与实践意义 | 第34-38页 |
第二章 中国古代都城空间形态系统分析 | 第38-57页 |
第一节 古代都城的基本特征 | 第38-44页 |
一、都城的起源及其特点 | 第38-39页 |
二、都城的发展阶段 | 第39-44页 |
第二节 都城空间形态与形制 | 第44-49页 |
一、城市空间形态 | 第44-45页 |
二、都城空间形态与形制 | 第45-48页 |
三、都城空间形态系统 | 第48-49页 |
第三节 都城空间形态要素系统分析 | 第49-57页 |
一、空间形态要素及其构成 | 第49-52页 |
二、要素之间的转化、强化和呼应 | 第52-54页 |
三、形态要素的空间功能和价值 | 第54-57页 |
第三章 唐宋都城城郭空间形态 | 第57-110页 |
第一节 唐长安城郭空间形态 | 第57-66页 |
一、不完整的三套重城与方形平面形制 | 第57-59页 |
二、严格中轴对称与棋盘型格局 | 第59-62页 |
三、互不相参的政治、经济功能空间 | 第62-66页 |
第二节 北宋东京城郭空间形态 | 第66-78页 |
一、三重嵌套的城郭空间结构与菱形平面形态 | 第67-70页 |
二、中轴对称与政治功能空间 | 第70-72页 |
三、自由灵活的城门布局形态 | 第72-77页 |
四、开放的街巷与复合功能空间 | 第77-78页 |
第三节 唐宋都城道路网络空间形态 | 第78-88页 |
一、缜密宽阔与功能错位 | 第78-84页 |
二、自由随机与多功能载体 | 第84-88页 |
第四节 唐宋都城河渠桥梁空间形态 | 第88-99页 |
一、河渠的作用及桥梁的困惑 | 第88-94页 |
二、河渠漕运及桥梁节点空间景观 | 第94-99页 |
第五节 唐宋都城中轴线空间形态 | 第99-106页 |
一、中轴线价值理念 | 第99-101页 |
二、长安城——中轴线强大的空间统驭能力 | 第101-104页 |
三、宋东京——发达的经济轴线 | 第104-106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106-110页 |
第四章 极致与松动:唐长安商业空间形态 | 第110-143页 |
第一节 商业空间形态的概念 | 第110-113页 |
一、商业空间的概念 | 第110-112页 |
二、商业空间基本类型 | 第112-113页 |
第二节 封闭性的堡垒:唐长安前期商业空间形态 | 第113-122页 |
一、市、坊的基本形态与管理制度 | 第113-119页 |
二、继承与发展坊市制的时代背景 | 第119-120页 |
三、封闭、对称的双核心结构 | 第120-122页 |
第三节 从极致到松动:唐长安中后期商业空间艰难扩展 | 第122-138页 |
一、侵街造舍与“一核、一区”结构 | 第123-130页 |
二、夜市、城门口商业点 | 第130-136页 |
三、都城与地方城市商业空间形态相互响应 | 第136-138页 |
第四节 唐长安坊里形态性质的再讨论 | 第138-141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141-143页 |
第五章 重组与生长:北宋东京商业空间形态 | 第143-176页 |
第一节 东京坊市的崩溃和街市的诞生 | 第143-151页 |
一、沿河近桥新“行”、“市” | 第143-146页 |
二、街巷结构与街市 | 第146-151页 |
第二节 东京商业业态与商业区 | 第151-163页 |
一、五彩缤纷的商业业态 | 第151-155页 |
二、节点商业空间的分布 | 第155-159页 |
三、东京商业经济功能分区 | 第159-160页 |
四、城关经济功能加强 | 第160-163页 |
第三节 东京商业空间结构 | 第163-167页 |
一、商业点与商业街 | 第163-164页 |
二、商业中心不平衡性 | 第164-165页 |
三、商业空间向城垣外拓展 | 第165页 |
四、商业中心圈层结构与多层次结构体系 | 第165-167页 |
第四节 东京商业空间形态影响因素分析 | 第167-174页 |
一、商业经济的迅猛发展 | 第167-169页 |
二、人口规模及漕运 | 第169-172页 |
三、奢侈的城市社会生活方式 | 第172-173页 |
四、都城规划布局 | 第173-174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174-176页 |
第六章 唐宋都城公共休闲娱乐空间形态 | 第176-218页 |
第一节 公共休闲娱乐与公共休闲娱乐空间 | 第176-178页 |
第二节 长安公共休闲娱乐文化及其发展因素 | 第178-182页 |
一、公共休闲娱乐文化 | 第178-180页 |
二、发展因素 | 第180-182页 |
第三节 长安公共娱乐空间形态 | 第182-193页 |
一、娱乐空间要素组成及分布 | 第182-191页 |
二、娱乐空间依附性和功能伴生性 | 第191-193页 |
第四节 东京公共休闲娱乐文化及其发展因素 | 第193-198页 |
一、休闲娱乐文化 | 第193-195页 |
二、发展因素 | 第195-198页 |
第五节 北宋东京娱乐空间形态 | 第198-213页 |
一、娱乐空间要素组成及分布 | 第198-209页 |
二、娱乐空间的多样化和功能多元化 | 第209-210页 |
三、娱乐空间地域类型与地域结构 | 第210-213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213-218页 |
第七章 唐宋都城立体空间形态 | 第218-247页 |
第一节 都城立体空间形态的基本问题 | 第218-222页 |
一、两类基本要素:地形与建筑物 | 第218-219页 |
二、立体空间形态的意义 | 第219-220页 |
三、立体空间扩展因素:两个动力一个条件 | 第220-222页 |
第二节 政治功能的表达:唐长安立体空间形态 | 第222-233页 |
一、立体空间形态的地理基础 | 第222-224页 |
二、地形与建筑物的完美结合 | 第224-231页 |
三、立体空间形态特点及意蕴 | 第231-233页 |
第三节 经济空间的扩展:北宋东京立体空间形态 | 第233-245页 |
一、宫殿、宗教建筑及其分布 | 第233-236页 |
二、商用民用高层建筑及其分布 | 第236-244页 |
三、豪华酒楼:时代精神的物化 | 第244-245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245-247页 |
第八章 唐宋都城园林绿地空间形态 | 第247-310页 |
第一节 园林绿地的组成和景观特征 | 第247-257页 |
一、长安园林绿地的组成和景观特征 | 第247-252页 |
二、东京园林绿地的组成和景观特征 | 第252-257页 |
第二节 园林池沼的数量及分布 | 第257-291页 |
一、长安城园林池沼的数量及分布 | 第258-283页 |
二、东京园林池沼的数量及分布 | 第283-291页 |
第三节 园林绿地的空间形态特征 | 第291-299页 |
一、园林绿地的分布特点 | 第291-296页 |
二、块带状结构与环带状结构 | 第296-299页 |
第四节 园林绿地的功能 | 第299-307页 |
一、景观生态功能 | 第299-304页 |
二、文化娱乐功能 | 第304-305页 |
三、政治经济功能 | 第305-307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307-310页 |
第九章 唐宋都城空间形态演变及动力机制分析 | 第310-334页 |
第一节 空间形态演变特点与规律 | 第310-317页 |
一、特点:由相对封闭到相对开放 | 第310-314页 |
二、规律:螺旋式、非均质性和多维度性 | 第314-317页 |
第二节 空间形态演变因素分析 | 第317-328页 |
一、城市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 第318-319页 |
二、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 第319页 |
三、环境行为心理因素 | 第319-322页 |
四、经济因素 | 第322-328页 |
第三节 都城空间形态演变动力机制 | 第328-334页 |
一、功能系统:核心功能与叠加功能 | 第328-330页 |
二、演变机制:功能——形态的互动适应 | 第330-332页 |
三、小结 | 第332-334页 |
第十章 结论 | 第33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345-358页 |
附录 | 第358-3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61-362页 |
后记 | 第362-3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