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绪论 | 第1-12页 |
|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原工作面布置形式 | 第7-8页 |
| ·跨上山表外储量开采工作面布置形式的提出 | 第8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8-10页 |
| ·高产高效工作面地质保障系统 | 第8-10页 |
| ·综采放顶煤技术 | 第10页 |
| ·跨上山开采 | 第10页 |
| ·主要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 ·主要工作量 | 第11-12页 |
| 2 矿井基本情况 | 第12-14页 |
| ·开拓方式 | 第12页 |
| ·地质构造 | 第12-13页 |
| ·西一采区储量 | 第13-14页 |
| 3 项目可行性技术研究 | 第14-20页 |
| ·项目的地质条件可行性分析 | 第14-15页 |
| ·项目实施区域地质条件 | 第14页 |
| ·项目实施可行性分析 | 第14-15页 |
| ·解除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可行性分析 | 第15页 |
| ·地质验证措施 | 第15-20页 |
| ·利用钻孔、巷道及探巷探测 | 第15-16页 |
| ·瑞利波探测仪探测 | 第16-18页 |
| ·利用坑透仪探测 | 第18-20页 |
| 4 F_(1-2)断层构造带内跨上山开采的方案说明 | 第20-25页 |
| ·工作面概况 | 第20-21页 |
| ·102综放工作面位置及主要参数 | 第20-21页 |
| ·102工作面地质构造 | 第21页 |
| ·开采方案设计 | 第21-22页 |
| ·采煤方法及顶板管理办法 | 第21页 |
| ·巷道布置形式 | 第21-22页 |
| ·工作面支架及设备选型 | 第22-23页 |
| ·工作面回采工艺设计 | 第23-25页 |
| ·回采率设计 | 第23页 |
| ·放煤步距的确定 | 第23页 |
| ·102东综放工作面生产能力设计 | 第23页 |
| ·回采工艺设计 | 第23-24页 |
| ·两道超前支护及端头支护设计 | 第24-25页 |
| 5 跨上山及构造带内回采项目所取得的技术成果 | 第25-37页 |
| ·跨上山回采解决的技术课题 | 第25-31页 |
| ·工作面通过中联巷 | 第25页 |
| ·工作面跨上山摆采方案设计及工艺措施 | 第25-28页 |
| ·跨上山的安全保护与工作面跨上山期间的矿压观测 | 第28-31页 |
| ·断层构造带内成功回采的技术 | 第31页 |
| ·F_(1-2)断层构造影响带内的工作面回采条件的变化 | 第31-33页 |
| ·跨上山及断层组构造影响带回采实际效果 | 第33-35页 |
| ·上山回采完成过程 | 第33页 |
| ·工作面摆采情况 | 第33页 |
| ·过石包效果 | 第33-34页 |
| ·4~#异常带后的回采 | 第34页 |
| ·跨上山及构造影响带内工作面回采推进情况 | 第34-35页 |
| ·断层组构造影响带内成功回采的几点认识 | 第35-37页 |
| 6 瓦斯防治技术研究报告 | 第37-44页 |
| ·工作面基本情况 | 第37-38页 |
| ·工作面概况 | 第37页 |
| ·地质构造 | 第37-38页 |
| ·构造带内原始煤层开采前防突技术措施 | 第38-40页 |
| ·预抽煤层瓦斯 | 第38页 |
| ·突出危险性评价 | 第38-40页 |
| ·构造带内工作面回采期间的瓦斯防治技术 | 第40-42页 |
| ·工作面瓦斯涌出特点 | 第40页 |
| ·瓦斯防治技术 | 第40-42页 |
| ·结论 | 第42-44页 |
| 7 效益 | 第44-46页 |
| ·经济效益 | 第44页 |
| ·社会效益 | 第44-46页 |
| 8 结论 | 第46-48页 |
| ·结论 | 第46页 |
| ·问题思考 | 第46-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 附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