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5页 |
·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本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双螺杆磨浆机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0页 |
·国内双螺杆磨浆机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双螺杆机构设计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双螺杆磨浆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本课题所做工作 | 第13-15页 |
2 双螺杆磨浆机构设计系统IDEF模型的建立 | 第15-21页 |
·双螺杆磨浆机构IDEF建模目的 | 第15页 |
·双螺杆磨浆机构设计系统IDEF模型的建立 | 第15-18页 |
·IDEF0方法简介 | 第15-16页 |
·双螺杆磨浆机构设计系统IDEF0模型的建立 | 第16-18页 |
·双螺杆磨浆机构设计系统IDEF1_X模型的建立 | 第18-21页 |
·IDEF1_X方法简介 | 第18-19页 |
·双螺杆磨浆机构设计系统IDEF1X模型的建立 | 第19-21页 |
3 双螺杆磨浆机构的三维实体设计 | 第21-32页 |
·双螺杆磨浆机构结构形式及螺杆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 | 第21-24页 |
·整体结构形式 | 第21-22页 |
·双螺杆磨浆机构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 | 第22-24页 |
·螺杆直径 | 第22页 |
·螺杆中心距 | 第22页 |
·螺杆长径比 | 第22页 |
·螺杆转速范围 | 第22-23页 |
·磨浆产量 | 第23页 |
·功耗 | 第23-24页 |
·基于PRO/ENGINEER的双螺杆磨浆机构三维实体设计 | 第24-29页 |
·PRO/ENGINEER简介 | 第24-25页 |
·双螺杆磨浆机构的三维实体造型设计 | 第25-29页 |
·螺杆设计 | 第26页 |
·磨浆机构螺杆结合端面的处理及螺杆的装配 | 第26-27页 |
·机筒设计 | 第27-28页 |
·芯轴设计 | 第28页 |
·轴承座设计 | 第28-29页 |
·基于PRO/ENGINEER环境的双螺杆磨浆机构动态仿真 | 第29-32页 |
·装配仿真的关键技术 | 第29-30页 |
·仿真过程 | 第30-32页 |
4 芯轴的应力分析 | 第32-46页 |
·ANSYS WORKBENCH协同仿真环境简介 | 第32-33页 |
·芯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3-35页 |
·芯轴的结构形式 | 第33-34页 |
·网格划分 | 第34-35页 |
·边界条件 | 第35-38页 |
·矩形芯轴载荷计算 | 第36-37页 |
·渐开线芯轴载荷计算 | 第37页 |
·约束条件 | 第37-38页 |
·模拟结果及讨论 | 第38-46页 |
·模拟结果 | 第38-39页 |
·讨论 | 第39-43页 |
·两种芯轴变形量的比较 | 第39页 |
·两种芯轴应力比较 | 第39-43页 |
·结构改进措施 | 第43-46页 |
5 双螺杆应力集中分析及优化 | 第46-54页 |
·接触分析理论简介 | 第46页 |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6-47页 |
·有限元模型应满足的前提条件 | 第46-47页 |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47页 |
·加载及约束条件 | 第47页 |
·求解 | 第47-48页 |
·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螺棱齿顶圆角半径R1对von-Mises应力的影响 | 第48-49页 |
·螺棱齿根圆角半径R2对von-Mises应力的影响 | 第49页 |
·讨论 | 第49-50页 |
·优化分析 | 第50-54页 |
·ANSYS优化理论简介 | 第50-51页 |
·ANSYS优化步骤 | 第51-52页 |
·优化计算 | 第52-54页 |
6 结论 | 第54-56页 |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54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54-55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