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客车论文

基于CAX的客车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第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7页
 1.1 客车行业发展概况第8-14页
  1.1.1 国外客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第8-10页
  1.1.2 国内客车行业现状及发展第10-14页
 1.2 国内客车行业的主要差距第14-15页
 1.3 课题研究背景简介第15页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1.5 本章小结第16-17页
第二章 CAX技术与汽车设计第17-29页
 2.1 CAX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范畴第17-19页
  2.1.1 汽车的数字化定义——产品建模第17-18页
  2.1.2 汽车车身的造型设计——CAS第18页
  2.1.3 汽车零部件CAD/CAPP/CAM的整合第18-19页
  2.1.4 工程分析——CAE第19页
 2.2 CAD技术简介第19-24页
  2.2.1 CAD技术的发展第20-22页
  2.2.2 机械行业中常用的CAD软件第22-23页
  2.2.3 CAS技术与汽车设计第23-24页
 2.3 CAE技术简介第24-28页
  2.3.1 CAE与有限元技术的概念第24-25页
  2.3.2 有限单元法的特点以及基木思想第25-26页
  2.3.3 CAE的作用第26页
  2.3.4 CAE分析的步骤第26页
  2.3.5 CAE技术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第26-28页
  2.3.6 国内汽车CAE研究、应用概况第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并行设计方法第29-41页
 3.1 并行工程和并行设计第29-36页
  3.1.1 串行设计模式及特点第29-31页
  3.1.2 并行工程第31-34页
  3.1.3 并行设计模式第34-35页
  3.1.4 协同设计的含义与分类第35-36页
 3.2 参数化设计第36-37页
 3.3 Top-Down设计第37-39页
  3.3.1 Bottom-up设计模式第37-38页
  3.3.2 Top-down设计模式第38-39页
 3.4 基于TBS的自顶向下设计第39-40页
 3.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6600X客车概念设计第41-61页
 4.1 课题背景第41-44页
  4.1.1 课题来源第41页
  4.1.2 小型客车定义及相关法规第41页
  4.1.3 小型客车近年产销情况及发展前景第41-42页
  4.1.4 6600X新车型特点第42页
  4.1.5 课题实施难点分析第42-43页
  4.1.6 应对措施第43页
  4.1.7 课题实践的分工情况第43-44页
 4.2 客车设计新模式第44-50页
  4.2.1 基础环境建立第44页
  4.2.2 工作组构成第44-45页
  4.2.3 开发过程重组第45-48页
  4.2.4 总装配模型规划第48-50页
 4.3 基本配置和主要技术指标第50-54页
  4.3.1 相近车型比较第50-53页
  4.3.2 6600X型客车主要技术指标第53-54页
  4.3.3 6600X型客车基本配置第54页
  4.3.4 中间评审及预发布第54页
 4.4 外观造型设计第54-60页
  4.4.1 概念设计阶段造型设计的特点第54-55页
  4.4.2 概念设计中选择计算机辅助车身造型设计方法的原则第55-56页
  4.4.3 6600X造型的基本理念第56-57页
  4.4.4 造型软件选择第57页
  4.4.5 6600X外观造型第57-60页
 4.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6600X客车总体设计第61-80页
 5.1 底盘设计第61-68页
  5.1.1 性能计算第61-65页
  5.1.2 底盘选型第65-67页
  5.1.3 底盘 CAD建模第67-68页
 5.2 车身设计第68页
 5.3 驾驶区乘客区布置第68-75页
  5.3.1 驾驶区布置第68-71页
  5.3.2 乘客区布置第71-75页
 5.4 骨架设计第75-77页
 5.5 总装模型第77页
 5.6 工程图设计第77-78页
 5.7 现场设计第78-79页
 5.8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六章 结论、不足及展望第80-83页
 6.1 结论第80页
 6.2 不足及展望第80-83页
  6.2.1 产品成本控制第80-81页
  6.2.2 有限元分析第81页
  6.2.3 并行工程第81-83页
致谢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7页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87-88页
附录B(发动机及底盘资料摘录)第88-92页
附录C(底盘基本性能验算)第92-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乌鲁木齐市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与区域环境效应
下一篇:教师继续教育研究视野下:云南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模式的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