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南山地生态脆弱区森林植被恢复机理研究
摘 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24页 |
1 引言 | 第19-20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0-23页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山地森林植被生态恢复机理研究进展 | 第24-47页 |
1 森林生态恢复研究概况 | 第24-30页 |
·生态恢复研究概况 | 第24-26页 |
·森林生态恢复的研究概况 | 第26-29页 |
·森林生态恢复研究趋势 | 第29-30页 |
2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概况 | 第30-41页 |
·干热河谷的成因 | 第30-33页 |
·干热河谷特点 | 第33-36页 |
·干热河谷生境退化 | 第36-39页 |
·干热河植被恢复与造林研究进展 | 第39-41页 |
3 森林更新恢复研究概况 | 第41-47页 |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41-44页 |
·森林种子雨与种子库研究展望 | 第44-47页 |
第三章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47-56页 |
1 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和技术路线 | 第47-50页 |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机理研究 | 第47-48页 |
·山地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和云南松更新恢复机理研究 | 第48-5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50-56页 |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方法 | 第50-54页 |
·山地森林更新恢复研究方案 | 第54-55页 |
·数据处理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机理研究 | 第56-122页 |
1 干热河谷区水资源时空变化特点 | 第56-69页 |
·金沙江河谷黑水河剖面水资源时空变化 | 第56-63页 |
·安宁河谷牦牛山剖面水资源时空变化 | 第63-69页 |
2 干热河谷地区不同类型土壤水分季节变化 | 第69-74页 |
·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 | 第69-72页 |
·不同地形条件土壤含水率的差异 | 第72-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3 干热河谷地区不同整地方式土壤水分研究 | 第74-78页 |
·不同坡向土壤含水量 | 第74-75页 |
·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 | 第75-76页 |
·土壤含水量月变化 | 第76页 |
·四种整地方式的土壤含水量 | 第76-77页 |
·不同整地方式土壤水分评价 | 第77-78页 |
·干热河谷立地分类 | 第78页 |
4 造林整地方式对土壤水分性能的影响 | 第78-84页 |
·土壤石砾、容重及土层厚度变化 | 第78-80页 |
·土壤孔隙分布变化 | 第80页 |
·土壤蓄水量及水分有效性 | 第80-82页 |
·土壤入渗状况 | 第82-83页 |
·土壤水源涵养功能 | 第83-84页 |
5 干热河谷现有植被类型生物量及其水土保持作用 | 第84-86页 |
·干热河谷现有植被类型生物量 | 第84-85页 |
·干热河谷现有植被类型水土保持作用 | 第85-86页 |
6 干热河谷几种主要造林树种耗水规律研究 | 第86-109页 |
·主要树种的凋萎系数与抗旱能力 | 第88-92页 |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 第92-109页 |
7 干热河谷“适度”的生态恢复问题 | 第109-122页 |
·攀枝花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技术问题 | 第109-111页 |
·“适度”造林的内涵 | 第111-116页 |
·“适度”造林密度的确定 | 第116-122页 |
第五章 森林更新恢复机理 | 第122-163页 |
1 山地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几个建群种的种子库研究 | 第122-152页 |
·锥连栎林种子库和幼苗格局 | 第123-131页 |
·高山栲种群种子雨和种子库研究 | 第131-142页 |
·攀西地区四种壳斗科森林种群土壤种子库的比较研究 | 第142-148页 |
·总结 | 第148-152页 |
2 云南松更新规律研究 | 第152-163页 |
·云南松林种子库研究 | 第152-153页 |
·林冠下天然更新 | 第153-154页 |
·采伐迹地天然更新 | 第154-157页 |
·云南松更新期间的生物学特性 | 第157-1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63-173页 |
1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机理研究 | 第164-167页 |
2 森林更新恢复机理 | 第167-173页 |
·锥连栎林土壤种子库和幼苗格局 | 第167-168页 |
·高山栲种群种子雨和地表种子库动态 | 第168页 |
·攀西地区四种壳斗科植物种群土壤种子库的比较 | 第168-171页 |
·云南松林土壤种子库 | 第171页 |
·云南松林更新研究 | 第171-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3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著作 | 第183-184页 |
致谢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