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半干旱黄土区坡面微地形植被特征分异规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微地形植被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微地形的定义及分类 | 第9-10页 |
·微地形植被分布格局 | 第10-11页 |
·微地形植被特征分异的影响因素 | 第11-12页 |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研究 | 第12-16页 |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现状与问题 | 第12-13页 |
·黄土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演替及多样性特征研究 | 第13-14页 |
·黄土区植被恢复演替规律 | 第13页 |
·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 | 第13-14页 |
·黄土高原植被配置研究 | 第14-16页 |
·植被配置模式 | 第14页 |
·植被配置物种选择 | 第14-15页 |
·植被配置密度 | 第15-16页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17-27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7-19页 |
·自然地理 | 第17页 |
·气候特征 | 第17-18页 |
·地形地貌与土壤特征 | 第18页 |
·水文特征 | 第18页 |
·植被特征 | 第18-19页 |
·社会经济 | 第19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7页 |
·微地形的定义及分类 | 第21页 |
·研究区域的选择 | 第21-22页 |
·数据测定 | 第22-24页 |
·自然恢复草本群落植物调查 | 第22-23页 |
·自然恢复乔木群落植物调查 | 第23页 |
·土壤水分数据测定 | 第23-24页 |
·数据处理 | 第24-27页 |
·物种多样性及重要值计算 | 第24页 |
·土壤水分垂直分层 | 第24-27页 |
3. 自然恢复草本群落微地形植物特征 | 第27-33页 |
·植物特征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 第27-28页 |
·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 第28-29页 |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分异 | 第29-30页 |
·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分异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4. 自然恢复乔木群落微地形植物特征 | 第33-47页 |
·阴坡微地形植被特征分异规律 | 第33-39页 |
·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 | 第33-35页 |
·微地形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差异 | 第33-34页 |
·微地形乔灌植物种分异 | 第34-35页 |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 | 第35-38页 |
·植物群落各层次的数量特征 | 第35-36页 |
·乔木径级和树高结构 | 第36-38页 |
·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 第38-39页 |
·阳坡微地形植被特征分异规律 | 第39-44页 |
·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 | 第39-41页 |
·微地形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差异 | 第39-40页 |
·微地形乔灌植物种分异 | 第40-41页 |
·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 | 第41-44页 |
·植物群落和层次的数量特征 | 第41-42页 |
·乔木径级及树高结构 | 第42-44页 |
·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 第44页 |
·小结 | 第44-47页 |
5. 微地形土壤水分特征 | 第47-53页 |
·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 | 第47-48页 |
·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 | 第48-50页 |
·微地形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 | 第48-49页 |
·土壤水分差异分析 | 第49-50页 |
·土壤水分分层对比 | 第50-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6. 陕北黄土区坡面微地形植被重建配置模式 | 第53-59页 |
·陡坎植被恢复目标及配置模式 | 第53-54页 |
·植被恢复目标 | 第53页 |
·适宜的植被配置结构 | 第53-54页 |
·植被配置模式 | 第54页 |
·浅沟植被恢复目标及配置模式 | 第54-55页 |
·植被恢复目标 | 第54页 |
·适宜的植被配置结构 | 第54页 |
·植被配置模式 | 第54-55页 |
·塌陷植被恢复目标及配置模式 | 第55-56页 |
·植被恢复目标 | 第55页 |
·适宜的植被配置结构 | 第55页 |
·植被配置模式 | 第55-56页 |
·缓台植被恢复目标及配置模式 | 第56页 |
·植被恢复目标 | 第56页 |
·适宜的植被配置结构 | 第56页 |
·植被配置模式 | 第56页 |
·切沟植被恢复目标及配置模式 | 第56-59页 |
·植被恢复目标 | 第56-57页 |
·适宜的植被配置结构 | 第57页 |
·植被配置模式 | 第57-59页 |
7. 结论及建议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建议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68页 |
导师简介 | 第68-69页 |
硕士在读期间成果清单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