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1 前 言 | 第12-22页 |
·污水处理技术工艺发展 | 第13-14页 |
·活性污泥工艺的发展 | 第14-15页 |
·吸附-生物降解(AB)工艺 | 第14-15页 |
·氧化沟(OD)工艺 | 第15页 |
·序批式间歇活性污泥法(SBR) | 第15页 |
·厌氧-缺氧-好氧(A2/O)工艺 | 第15页 |
·序批式间歇活性污泥法工艺概况 | 第15-17页 |
·ICEAS工艺 | 第16页 |
·CASS工艺 | 第16-17页 |
·污水生物处理自动化技术的意义和现状 | 第17-19页 |
·污水生物处理仿真技术的意义和现状 | 第19-20页 |
·活性污泥仿真在国外的研究和应用 | 第20页 |
·活性污泥仿真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 | 第20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0-2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1-22页 |
2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 | 第22-34页 |
·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发展过程介绍 | 第22-26页 |
·活性污泥法静态模型 | 第23-25页 |
·活性污泥法动态模型 | 第25-26页 |
·ASM1模型介绍 | 第26-34页 |
·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27页 |
·模型中的组分划分和定义 | 第27-28页 |
·模型的化学计量学参数和动力学参数 | 第28-29页 |
·模型的特点 | 第29页 |
·模型中的反应过程 | 第29-30页 |
·模型的表示形式 | 第30-34页 |
3 连续进出水间歇曝气工艺(CFIA)仿真系统的建立 | 第34-46页 |
·完全混合式连续进出水间歇曝气工艺特点 | 第34页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4-39页 |
·建立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34-35页 |
·模型的假设条件、及符号 | 第35页 |
·建立数学模型 | 第35-39页 |
·水质组分的确定 | 第39-41页 |
·进水组分转换方程 | 第39-40页 |
·出水组分转换方程 | 第40页 |
·污泥中组分浓度的确定 | 第40-41页 |
·温度对模型参数值的影响 | 第41-42页 |
·灵敏度计算 | 第42页 |
·软件设计和功能 | 第42-46页 |
·VB语言介绍 | 第42-43页 |
·软件程序流程图 | 第43页 |
·软件界面的设计 | 第43-46页 |
4 仿真软件中水质组分和KLaW的实验原理与方法 | 第46-54页 |
·水质组分的测定原理 | 第46-52页 |
·溶解性COD的测定 | 第46页 |
·SI的测定 | 第46页 |
·Ss的测定 | 第46-50页 |
·Xs的测定 | 第50-51页 |
·XI的测定 | 第51页 |
·含氮组分的划分 | 第51-52页 |
·曝气装置的传氧效率的确定 | 第52-54页 |
·稳态法 | 第52页 |
·非稳态法 | 第52页 |
·内源呼吸再曝气法 | 第52-54页 |
5 仿真软件在城南污水厂的实际应用 | 第54-76页 |
·城南污水处理厂介绍 | 第54-55页 |
·试验设备和装置 | 第55页 |
·试验内容与安排 | 第55-56页 |
·试验分析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56页 |
·实验数据和软件输入数据的确定 | 第56-61页 |
·流量的确定 | 第56-57页 |
·进水COD组分的测定 | 第57-59页 |
·二次沉淀池去除率a的确定 | 第59页 |
·CSW的确定 | 第59-60页 |
·m的确定 | 第60页 |
·曝气装置的传氧效率的确定 | 第60-61页 |
·软件化学计量学和动力学参数的修正与验证 | 第61-69页 |
·软件的初始计算 | 第61-63页 |
·灵敏度分析 | 第63-64页 |
·参数修正 | 第64-66页 |
·软件的验证 | 第66-69页 |
·仿真系统的模拟和预测 | 第69-75页 |
·变化曝气-停曝工况 | 第69-73页 |
·变化流量 | 第73-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6 结论和建议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6页 |
·问题和建议 | 第76-78页 |
致 谢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