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1 导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1.2.1 国外有关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 第10-13页 |
1.2.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 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区域旅游整合理论研究 | 第16-29页 |
2.1 区域旅游整合的概念 | 第16-18页 |
2.1.1 区域 | 第16页 |
2.1.2 区域旅游 | 第16-17页 |
2.1.3 整合 | 第17页 |
2.1.4 区域旅游整 | 第17-18页 |
2.2 区域旅游整合的意义 | 第18-23页 |
2.2.1 旅游欠发达地区通过区域旅游整合突破旅游发展瓶颈 | 第18-20页 |
2.2.2 旅游发达地区通过区域旅游整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20-21页 |
2.2.3 旅游地区需要通过区域旅游整合共同改善外部环境 | 第21-23页 |
2.3 区域旅游整合的条件 | 第23-26页 |
2.3.1 资源条件 | 第23-24页 |
2.3.2 市场条件 | 第24-25页 |
2.3.3 空间条件 | 第25-26页 |
2.3.4 背景条件 | 第26页 |
2.4 区域旅游整合的机制 | 第26-29页 |
2.4.1 区域旅游整合的主体及要素 | 第27页 |
2.4.2 区域旅游整合的机制 | 第27-29页 |
3 区域旅游整合方法研究 | 第29-41页 |
3.1 区域旅游整合的战略目标、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 | 第29-30页 |
3.1.1 战略目标 | 第29页 |
3.1.2 指导思想 | 第29页 |
3.1.3 评价标准 | 第29-30页 |
3.2 区域旅游整合的核心 | 第30-31页 |
3.2.1 整合极的涵义 | 第30页 |
3.2.2 整合极的特点 | 第30页 |
3.2.3 整合极的作用 | 第30-31页 |
3.3 区域旅游整合的内容 | 第31-39页 |
3.3.1 资源整合 | 第31-33页 |
3.3.2 市场整合 | 第33-34页 |
3.3.3 形象整合 | 第34-35页 |
3.3.4 产品整合 | 第35-36页 |
3.3.5 交通整合 | 第36-37页 |
3.3.6 管理整合 | 第37-39页 |
3.4 区域旅游整合的模式 | 第39-41页 |
3.4.1 区域旅游整合的方式 | 第39页 |
3.4.2 区域旅游整合的形态 | 第39-41页 |
4 区域旅游整合实证研究——以“巫山—奉节—巫溪”旅游金三角整合发展研究为例 | 第41-59页 |
4.1 金三角概况 | 第41-42页 |
4.2 金三角旅游整合的提出 | 第42-48页 |
4.2.1 金三角旅游整合的内涵 | 第42页 |
4.2.2 金三角旅游整合的意义 | 第42-44页 |
4.2.3 金三角旅游整合的条件 | 第44-48页 |
4.3 金三角旅游整合的实施 | 第48-59页 |
4.3.1 确立“大整合”的战略目标、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 | 第48-49页 |
4.3.2 利用环境变化,促使整合核心的形成和发展 | 第49-51页 |
4.3.3 把握旅游整合要素,积极推动金三角旅游整合 | 第51-56页 |
4.3.4 选择合适的整合模式,促进金三角旅游整合顺利完成 | 第56-59页 |
5 结论 | 第59-6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9页 |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附: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情况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