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言 | 第1-23页 |
·铜、铬的危害性 | 第11-12页 |
·铜、铬污染来源及现状 | 第12页 |
·铜、铬废水的传统处理方法 | 第12-13页 |
·生物吸附法 | 第13-17页 |
·生物吸附法的提出及其优点 | 第13-14页 |
·生物吸附菌株 | 第14页 |
·生物吸附的影响因素 | 第14页 |
·生物吸附机理 | 第14-17页 |
·光合细菌的生长生化特征 | 第17-18页 |
·光合细菌的应用现状 | 第18-19页 |
·利用光合细菌作为饲料添加剂 | 第18页 |
·利用光合细菌作为肥料 | 第18-19页 |
·利用光合细菌防治病害 | 第19页 |
·利用光合细菌净化水质 | 第19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路线及创新点 | 第19-23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页 |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吸附菌株的筛选、纯化、鉴定及驯化 | 第23-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菌种来源 | 第23页 |
·吸附铜的菌株筛选 | 第23页 |
·菌种培养、分离与纯化 | 第23页 |
·R-04的分离纯化 | 第23-24页 |
·R-04分离株初步鉴定 | 第24页 |
·R-04驯化 | 第24页 |
·实验结果 | 第24-27页 |
·吸附菌株筛选结果 | 第24-25页 |
·R-04分离株初步鉴定结果 | 第25-26页 |
·R-04驯化结果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R-04对铜吸附的影响因素 | 第28-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3页 |
·pH值的影响 | 第29-30页 |
·吸附时间的影响 | 第30页 |
·光强及供氧的影响 | 第30-31页 |
·吸附温度的影响 | 第31页 |
·初始Cu~(2+)浓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培养基对R-04吸附铜的影响 | 第32-33页 |
·碳源对菌体生长及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32页 |
·氮源对菌体生长及吸附性能影响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R-04吸附铜的动力学研究 | 第34-38页 |
·分析方法 | 第34页 |
·吸附等温线的分析 | 第34页 |
·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37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34-35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R-04生物吸附剂的脱附及再生 | 第38-41页 |
·实验方法 | 第38页 |
·吸附剂的解吸 | 第38页 |
·吸附剂的再生 | 第38页 |
·实验结果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六章 R-04吸附机理的初步探讨 | 第41-48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Cu~(2+)、Cr~(6+)的生物吸附 | 第41页 |
·红外光谱测定 | 第41页 |
·原子力成像(AFM) | 第41-42页 |
·X-射线衍射 | 第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6页 |
·Cu~(2+)、Cr~(6+)的生物吸附 | 第42页 |
·吸附前后R-04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2-44页 |
·吸附前后R-04的AFM分析 | 第44-46页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七章 生物吸附剂廉价培养基的开发 | 第48-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8页 |
·废水种类与来源 | 第48页 |
·R-04处理有机废水的试验 | 第48页 |
·在理想培养基与廉价培养基中生长的R-04对铜吸附性能比较 | 第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0页 |
·味精、啤酒废水中R-04的生长及废水COD_(Cr)的去除 | 第48-49页 |
·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后的菌体对铜的吸附性能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八章 生物吸附展望 | 第51-54页 |
·重金属生物吸附研究的发展方向 | 第51-52页 |
·重金属生物吸附的研究将会带动以下研究方向的发展 | 第52-54页 |
·生物体的重金属补充 | 第52页 |
·动物体内重金属的解毒研究 | 第52页 |
·生物选矿 | 第52页 |
·重金属杀菌剂开发 | 第52-54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