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市场的中国电影--以冯小刚贺岁影片为个案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上篇 冯小刚贺岁影片的市场化策略 | 第10-37页 |
第一节 受众定位:平民化的叙述视点 | 第10-20页 |
一、 根据贺岁市场的特点而选用平民化视点 | 第11-12页 |
二、 平民化视点在叙事中的体现 | 第12-18页 |
三、 平民化视点的审美效应 | 第18-20页 |
第二节 风格定位:营造喜剧氛围 | 第20-33页 |
一、 喜剧风格的定位 | 第20-21页 |
二、 喜剧氛围的营造 | 第21-33页 |
三、 喜剧风格的审美效应 | 第33页 |
第三节 市场化策略带来的市场效应 | 第33-37页 |
一、 票房对电影作品的意义 | 第33-34页 |
二、 冯小刚贺岁片的票房实绩 | 第34-35页 |
三、 “贺岁”标签并非万能 | 第35-37页 |
下篇 冯小刚贺岁影片的反思 | 第37-50页 |
第一节 关于电影的商品性与艺术性 | 第37-42页 |
一、 电影的商品性与艺术性 | 第37-40页 |
二、 电影的商品性与艺术性争论的反思 | 第40-41页 |
三、 商品性与艺术性成功结合实例:冯小刚贺岁片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小议艺术影片的商业运作 | 第42-50页 |
一、 艺术影片商业运作的必要 | 第42-43页 |
二、 成功的电影商业运作分析 | 第43-46页 |
三、 冯小刚贺岁片品牌的打造 | 第46-48页 |
四、 冯小刚贺岁片的局限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