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矿业、冶金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黑色金属冶炼论文

利用钢渣开发高性能无机填料的研究

第一章 概述第1-21页
 1.1 钢渣的来源及环境效应第9页
 1.2 钢渣的矿物学特征第9-10页
 1.3 钢渣的基本性质第10页
 1.4 钢渣的利用现状第10-15页
  1.4.1 钢渣在建材上的利用第10-11页
  1.4.2 钢渣在钢铁工业上的利用第11-12页
  1.4.3 钢渣在环境保护上的利用第12-14页
  1.4.4 钢渣在农业上的利用第14-15页
 1.5 国内外无机填料研究现状第15-18页
 1.6 选题的意义、目的及研究内容第18-21页
  1.6.1 选题的意义第18-19页
  1.6.2 本实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9-20页
  1.6.3 实验的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超细粉体技术与表面改性研究现状第21-32页
 2.1 超细粉体技术现状第21-23页
  2.1.1 粉碎方法第21页
  2.1.2 国内外粉碎设备的发展现状第21-22页
  2.1.3 粉碎设备第22-23页
 2.2 表面改性研究现状第23-32页
  2.2.1 粉体颗粒的表面及界面性质第23-24页
  2.2.2 粉体表面改性方法第24-26页
  2.2.3 选择表面改性方法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第26页
  2.2.4 表面改性剂种类第26-28页
  2.2.5 表面改性剂使用方法第28-29页
  2.2.6 改性效果的评价方法第29-32页
   2.2.6.1 应用结果评价法第29页
   2.2.6.2 预先评价法第29-32页
第三章 实验原料与研究方法第32-40页
 3.1 实验原料第32-36页
  3.1.1 钢渣第32-35页
   3.1.1.1 钢渣的化学成分及矿物组成第32-34页
   3.1.1.2 钢渣的放射性检测第34页
   3.1.1.3 钢渣的物理性质第34-35页
   3.1.1.4 钢渣的粒度分析第35页
  3.1.2 主要试剂第35-36页
   3.1.2.1 助磨试剂第35页
   3.1.2.2 改性试剂第35-36页
   3.1.2.3 检测改性效果试剂第36页
 3.2 研究方法第36-40页
  3.2.1 仪器设备第36页
  3.2.2 工艺流程第36-37页
  3.2.3 研究方法第37-40页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0-73页
 4.1 钢渣的粉磨实验第40-54页
  4.1.1 钢渣直接粉磨的时间效应第40-42页
  4.1.2 不同助磨剂的助磨效果实验第42-54页
   4.1.2.1 NaSiO_3助磨效果实验第42-43页
   4.1.2.2 MnO_2助磨剂实验第43-45页
   4.1.2.3 无水乙醇助磨剂实验第45-46页
   4.1.2.4 三乙醇胺助磨剂实验第46-47页
   4.1.2.5 三聚磷酸钠助磨剂实验第47-49页
   4.1.2.6 多聚磷酸钠助磨剂实验第49-50页
   4.1.2.7 六偏磷酸钠助磨剂实验第50-52页
   4.1.2.8 六偏磷酸钠+氨水复合助磨剂实验第52-53页
   4.1.2.9 助磨剂效果的比较第53-54页
 4.2 粉磨过程机理研究第54-59页
  4.2.1 助磨剂作用机理第54-55页
  4.2.2 助磨剂结构对助磨效果的影响第55页
  4.2.3 助磨剂吸附形式对助磨效果的影响第55页
  4.2.4 助磨剂的分类第55-56页
  4.2.5 助磨剂的发展方向第56页
  4.2.6 超细粉碎提高粒子活性第56-57页
  4.2.7 机械力破键理论分析第57-58页
  4.2.8 助磨剂吸附模型第58-59页
 4.3 钢渣的表面改性实验第59-70页
  4.3.1 WD—20改性实验第59-62页
   4.3.1.1 WD—20用量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第59-60页
   4.3.1.2 改性时间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第60-61页
   4.3.1.3 温度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第61-62页
  4.3.2 WD—21改性实验第62-64页
   4.3.2.1 WD—21用量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第62-63页
   4.3.2.2 改性时间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第63页
   4.3.2.3 温度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第63-64页
  4.3.3 WD—53改性实验第64-67页
   4.3.3.1 WD—53用量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第64-65页
   4.3.3.2 改性时间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第65-66页
   4.3.3.3 温度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第66-67页
  4.3.4 WD—70改性实验第67-69页
   4.3.4.1 WD—70用量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第67页
   4.3.4.2 改性时间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第67-68页
   4.3.4.3 温度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第68-69页
  4.3.5 四种硅烷偶联剂改性效果比较第69-70页
 4.4 表面改性机理研究第70-73页
  4.4.1 硅烷偶联剂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理第70页
  4.4.2 硅烷偶联剂对钢渣微粉表面的作用机理第70-71页
  4.4.3 红外吸收光谱研究第71-73页
第五章 结论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民屯凹陷油气性质与成藏机理研究
下一篇:梁子湖沉积物有机地球化学记录对环境变迁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