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率智能型充电机的研究与应用
| 第1章 绪论 | 第1-12页 |
| ·本充电装置的研究意义 | 第7页 |
| ·充电装置的介绍 | 第7-10页 |
| ·本充电装置的预期性能 | 第10-12页 |
| 第2章 充电技术的研究 | 第12-20页 |
| ·电池的使用特点 | 第12-13页 |
| ·免维护铅酸蓄电池 | 第13-18页 |
| ·VRLA电池的特点 | 第13-14页 |
| ·VRLA电池的充、放电原理 | 第14-17页 |
| ·VRLA电池的放电原理 | 第15-16页 |
| ·VRLA电池的充电原理 | 第16-17页 |
| ·VRLA电池的充电方法 | 第17-18页 |
| ·蓄电池的容量检测方法 | 第18-20页 |
| 第3章 充电装置的硬件设计 | 第20-35页 |
| ·主回路的硬件设计 | 第20-23页 |
| ·主回路中元件的参数确定 | 第21-22页 |
| ·主回路的工作原理 | 第22-23页 |
| ·谐波抑制、吸收回路 | 第23页 |
| ·控制回路的硬件设计 | 第23-32页 |
| ·控制回路的总体结构 | 第24页 |
| ·单片机的选型 | 第24-25页 |
| ·电压和电流采集回路的设计 | 第25-27页 |
| ·电压采集回路的设计 | 第26-27页 |
| ·电流采集回路的设计 | 第27页 |
| ·同步脉冲产生电路的设计 | 第27-30页 |
| ·TC787的应用 | 第28-30页 |
| ·触发脉冲的放大 | 第30页 |
| ·过压过流保护电路的设计 | 第30-31页 |
| ·过热保护电路的设计 | 第31-32页 |
| ·通讯回路的设计 | 第32-35页 |
| ·485通讯接口 | 第32-33页 |
| ·CAN总线通讯接口 | 第33-35页 |
| ·CAN总线的介绍 | 第33页 |
| ·CAN通讯接口的设计 | 第33-35页 |
| 第4章 充电控制的仿真 | 第35-44页 |
| ·系统仿真技术的概述 | 第35-36页 |
| ·整个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36-44页 |
| ·被控对象的确定 | 第36-37页 |
| ·模糊PID的介绍 | 第37-38页 |
| ·本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8-41页 |
| ·两种控制模型的仿真结果 | 第41-42页 |
| ·模糊PID控制的决策表 | 第42-44页 |
| 第5章 充电装置的软件设计 | 第44-57页 |
| ·恒压限流充电方式的软件设计 | 第44-55页 |
| ·数字PID控制器的设计 | 第45-52页 |
|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 第52-53页 |
| ·恒压限流充电方式的软件实现 | 第53-55页 |
| ·智能充电方式的软件设计 | 第55-57页 |
| ·智能充电方式的介绍 | 第55页 |
| ·采用自动变流法来实现智能充电 | 第55-56页 |
| ·智能充电方式的总结 | 第56-57页 |
| 第6章 充电装置并联工作的均流 | 第57-67页 |
| ·并联均流的介绍 | 第57-60页 |
| ·本装置并联均流的实现方法 | 第60-67页 |
| ·CAN总线通讯的软件介绍 | 第62-64页 |
| ·本装置均流的软件设计 | 第64-67页 |
| 第7章 系统谐波的抑制和抗干扰性的设计 | 第67-83页 |
| ·系统谐波的抑制 | 第67-76页 |
| ·谐波的产生与危害 | 第67-70页 |
| ·电网谐波对本充电装置的影响及其抑制 | 第70页 |
| ·本充电装置产生的谐波电流对电网的影响及其抑制 | 第70-76页 |
| ·LC滤波器的设计 | 第71-74页 |
| ·有源滤波器的设计 | 第74-76页 |
| ·系统干扰抑制的设计 | 第76-83页 |
| ·单片机的干扰抑制 | 第77-79页 |
| ·供电技术 | 第77页 |
| ·看门狗技术 | 第77-79页 |
| ·采集回路的干扰抑制 | 第79-81页 |
| ·模拟滤波 | 第79-80页 |
| ·数字滤波 | 第80-81页 |
| ·整个控制板的干扰抑制 | 第81-83页 |
| 第8章 总结 | 第83-84页 |
| 附图 | 第84-87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阶段发表的论文 | 第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