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四、 研究设计 | 第18页 |
五、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城镇土地分等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20-32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20-23页 |
一、 城镇与城镇土地特征 | 第20-22页 |
二、 土地质量观与城镇土地质量 | 第22-23页 |
三、 城镇土地分等 | 第23页 |
第二节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3-32页 |
一、 级差地租理论 | 第23-26页 |
二、 城市地价理论 | 第26-28页 |
三、 区位理论 | 第28-32页 |
第三章 城镇土地分等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42页 |
第一节 、 区位因素 | 第32-35页 |
一、 区位对城镇土地质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二、 宏观区位与城市土地价格 | 第33页 |
三、 城镇区位的优劣还表现在与区域核心城市的经济联系 | 第33-35页 |
第二节 、 自然因素 | 第35-36页 |
一、 城镇土地地质条件 | 第35页 |
二、 城镇环境质量 | 第35-36页 |
第三节 经济因素 | 第36-40页 |
一、 城镇集聚规模 | 第36-37页 |
二、 城镇基础设施 | 第37-38页 |
三、 城镇用地产出水平 | 第38-39页 |
四、 城镇经济发展水平 | 第39-40页 |
第四节 社会因素 | 第40-42页 |
一、 城镇用地潜力 | 第40页 |
二、 政策因素 | 第40-41页 |
三、 特殊因素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城镇土地分等的技术思路 | 第42-50页 |
第一节 城镇土地分等的两种思路 | 第42-43页 |
一、 通过城镇间地租地价差异直接划分等级 | 第42页 |
二、 通过城镇土地质量影响因素间接划分等级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的关键步骤 | 第43-50页 |
一、 城镇土地分等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3-47页 |
二、 评价单元分等指数的计算 | 第47-49页 |
三、 城镇土地等的初步划分 | 第49页 |
四、 初步分等成果的验证与确定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城镇土地分等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 第50-74页 |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 第50-54页 |
一、 土地资源概况 | 第50-51页 |
二、 经济发展概况 | 第51页 |
三、 城镇体系状况 | 第51-54页 |
第二节 江苏省城镇土地分等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4-57页 |
一、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4页 |
二、 指标说明 | 第54-57页 |
第三节 城镇土地等别初步划分 | 第57-67页 |
一、 分等指标值的确定 | 第57-61页 |
二、 权重的确定 | 第61-64页 |
三、 分等单元综合指标值的确定 | 第64-66页 |
四、 城镇土地等别初步划分 | 第66-67页 |
第四节 城镇土地分等成果的验证与确定 | 第67-69页 |
一、 分等成果与城镇基准地价的相关性 | 第67-68页 |
二、 城镇土地等别调整与确定的原则 | 第68页 |
三、 城镇土地等别确定 | 第68-69页 |
第五节 对分等成果的进一步分析 | 第69-74页 |
一、 城镇土地质量差异分析 | 第69页 |
二、 土地等别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 第69-70页 |
三、 各等别城镇在不同人口规模组的分布 | 第70-71页 |
四、 市域范围城镇等别分布 | 第71-73页 |
五、 关于城镇土地供求因素 | 第73-74页 |
第六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 第74-80页 |
第一节 讨论 | 第74-77页 |
一、 关于分等因素选择 | 第74-75页 |
二、 分等结果没有考虑城镇土地质量的动态变化 | 第75页 |
三、 成果应用讨论 | 第75-77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77-80页 |
一、 构建统一的城市土地市场和区域性城市基准地价体系 | 第77页 |
二、 拓宽城镇土地分等研究的思路 | 第77页 |
三、 建立城镇土地质量监控体系 | 第77-78页 |
四、 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发挥中心城市土地质量优势 | 第78页 |
五、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整体土地质量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 | 第84-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