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二 研究区域的选择 | 第14-15页 |
三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第15-17页 |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30页 |
1 个体形态解剖特征和群落形态群的研究 | 第17-21页 |
·个体形态解剖特征及其环境适应性研究 | 第17-20页 |
·群落形态群的研究 | 第20-21页 |
2 繁殖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研究 | 第21-24页 |
·苔藓植物繁殖生物学研究 | 第21-24页 |
·恢复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 | 第24页 |
3 生理生态学的研究 | 第24-27页 |
4 生态学的研究 | 第27-30页 |
五 本研究设计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干旱半干旱地区苔藓植物物种组成及分布 | 第34-64页 |
一 典型草原区苔藓植物的组成和分布 | 第40-53页 |
1 准格尔黄土丘陵植被小区苔藓植物的种类和分布 | 第41-50页 |
2 东胜梁地植被小区苔藓植物的种类和分布 | 第50-51页 |
3 毛乌素沙地植被小区苔藓植物种类及分布 | 第51页 |
4 库布齐东段沙地植被小区苔藓植物种类及分布 | 第51-53页 |
二 荒漠化草原区苔藓植物的组成和分布 | 第53-55页 |
三 半荒漠区苔藓植物的组成和分布 | 第55-59页 |
四 更名种和新分布种 | 第59-63页 |
1 更名种 | 第59-61页 |
2 内蒙古新分布种 | 第61-62页 |
3 中国新分布属 | 第62页 |
4 中国新分布种 | 第62-63页 |
五 结果与讨论 | 第63-64页 |
第四章 苔藓植物形态解剖结构与环境适应性 | 第64-69页 |
一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64-65页 |
1 实验材料的采集 | 第64-6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5页 |
二 观察结果 | 第65-67页 |
三 结果与讨论 | 第67-69页 |
1 防止辐射和水分散失的适应性结构 | 第67-68页 |
2 植物生长和固着基质与结皮层增厚的相关性 | 第68页 |
3 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分化 | 第68-69页 |
4 藓类植物生态适应性机制探讨 | 第69页 |
第五章 苔藓植物的繁殖生物学和恢复生物学研究 | 第69-79页 |
第一节 苔藓植物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 第69-76页 |
一 真藓的营养繁殖 | 第69-72页 |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取样 | 第69页 |
·藓类植物繁殖实验 | 第69-70页 |
·观察和照相 | 第70页 |
·培土繁殖实验并测定株高 | 第70页 |
2 结果分析 | 第70-72页 |
·固定沙丘结皮层藓类植物的繁殖特性 | 第70-71页 |
·藓类植物的生长特性和结皮层的形成机理 | 第71-72页 |
二 土生对齿藓的营养繁殖 | 第72-7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2页 |
·采样和培养 | 第72页 |
·野生和室内培养的藓类植物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 第72页 |
2 结果分析 | 第72-74页 |
·不同培养液对土生对齿藓芽孢培养的影响 | 第73页 |
·野外固定沙丘结皮层和室内培养的藓类植物体形态学比较 | 第73-7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4-75页 |
三 真藓、土生对齿藓和盐土藓的孢子繁殖 | 第75-7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5页 |
·实验材料取样和培养 | 第75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75-76页 |
四 结论 | 第76页 |
第二节 苔藓植物恢复生物学研究 | 第76-79页 |
1 研究方法 | 第76-77页 |
·样地及材料的选择 | 第76页 |
·结皮层的自然恢复试验 | 第76-77页 |
·野外人工培养藓类植物促进结皮层形成试验 | 第77页 |
·室内和野外培养的真藓的形态和繁殖特性比较 | 第77页 |
2 结果分析 | 第77-79页 |
·结皮层的自然恢复过程及真藓的传播和繁殖方式 | 第77-78页 |
·野外人工培养藓类植物真藓的繁殖特性 | 第78页 |
·不同培养条件下真藓形态、繁殖比较 | 第78-79页 |
3 结果 | 第79页 |
第六章 不同生境条件下苔藓植物多样性和丰富度的研究 | 第79-83页 |
1 研究地点与研究方法 | 第79-80页 |
·研究地点的选择 | 第80页 |
·调查方法 | 第80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80页 |
2 结果分析 | 第80-83页 |
·不同生境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及其差异 | 第80-82页 |
·不同生境苔藓植物Alpha多样性指数及其差异 | 第82页 |
·不同生境苔藓植物Beta多样性指数及其差异 | 第82-83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83页 |
第七章 苔藓植物生态功能研究 | 第83-96页 |
一 生物结皮层苔藓植物盖度的变化 | 第83-89页 |
1 研究内容和测定方法 | 第83-84页 |
·样地的选择 | 第83页 |
·藓类植物和藻类植物占优势的结皮层盖度测定 | 第83-84页 |
2 结果分析 | 第84-89页 |
·典型草原黄土丘陵区和沙地生物结皮的盖度分析 | 第84-86页 |
·荒漠化草原固定沙丘生物结皮的盖度分析 | 第86页 |
·半荒漠固定沙丘生物结皮的盖度分析 | 第86-88页 |
·年均降雨量变化对生物结皮盖度的影响 | 第88-89页 |
二 藓类生物量的变化和及其生态作用分析 | 第89-95页 |
1 研究内容和测定方法 | 第89-90页 |
·样地的选择 | 第89页 |
·材料及测定方法 | 第89-90页 |
2 结果分析 | 第90-95页 |
·生物结皮生物量的变化 | 第90-91页 |
·生物结皮结皮厚度和株高的变化 | 第91-92页 |
·生物结皮藓类植物的固沙作用 | 第92-94页 |
·藓类结皮层的蓄水作用 | 第94-95页 |
三 结论与讨论 | 第95-96页 |
第八章 、 生物结皮层苔藓植物氨基酸、营养物质组成特征及适应性分析 | 第96-106页 |
1 形究内容和方法 | 第96-98页 |
·研究样地的选择 | 第97页 |
·野外取样及实验室分离 | 第97页 |
·各种结皮土壤和藓类植物实验室化学分析 | 第97-98页 |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98-105页 |
·不同样地各种苔藓植物体内氨基酸含量的比较分析 | 第98-99页 |
·不同样地不同苔藓植物体内营养物质含量的比较分析 | 第99-104页 |
·苔藓植物体内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104-105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05-106页 |
第九章 、 生物结皮层苔藓植物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106-114页 |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06页 |
·样地选择和材料采集 | 第106页 |
·生物结皮层土壤和苔藓植物实验室化学分析 | 第106页 |
2 结果分析与结论 | 第106-114页 |
·鄂尔多斯地区黄土丘陵区不同生境生物结皮与土壤因子的相互关系 | 第106-109页 |
·鄂尔多斯地区不同地带性自然固定沙丘生物结皮与土壤因子的相互关系 | 第109-110页 |
·半荒漠固定沙丘不同固定年代生物结皮与土壤因子的相互关系 | 第110-114页 |
后记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9页 |
附录: 鄂尔多斯地区苔藓植物名录 | 第129-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8-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