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8页 |
| 一、 主体德育提出的背景 | 第8-12页 |
| (一) 德育努力和德育效果之间的困惑 | 第8-9页 |
| (二) 德育错位和德育方式的反思 | 第9-12页 |
| 1 德育目标“高大全” | 第9-10页 |
| 2 德育主体的错位 | 第10-11页 |
| 3 德育方式的简陋 | 第11页 |
| 4 德育评价的扭曲 | 第11-12页 |
| 二、 主体德育的内涵、理论依据及心理特征 | 第12-15页 |
| (一) 主体德育的内涵 | 第12-13页 |
| 1 以德育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基本前提 | 第12页 |
| 2 以德育主体性充分发挥为基本追求 | 第12页 |
| 3 以德育主体人格完善为终极目标 | 第12-13页 |
| (二) 主体德育的理论依据 | 第13-14页 |
| 1 主体性教育 | 第13页 |
| 2 现代心理学 | 第13-14页 |
| 3 马克思主义哲学 | 第14页 |
| (三) 主体德育的主要心理特征 | 第14-15页 |
| 三、 实施主体德育的主要措施 | 第15-23页 |
| (一) 树立“主体德育”的思路 | 第15-18页 |
| 1 教师的德育观念要更新 | 第15-17页 |
| 2 学校传统德育模式要进行改革 | 第17-18页 |
| (二) 开展德育活动,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的原则 | 第18-23页 |
| 1 抓好德育主战场--班级教育 | 第18-20页 |
| 2 发挥榜样、表率和垂范作用 | 第20-22页 |
| 3 直面家庭社会,编织德育网络 | 第22-23页 |
| 四、 与传统德育的关系 | 第23-24页 |
| 五、 结论 | 第24-25页 |
| 六、 注释 | 第25-26页 |
| 七、 参考文献 | 第26-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