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

中国环境社会学框架体系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17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10-13页
  一、 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第10-11页
  二、 我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较少第11-13页
  三、 我国尚未形成环境社会学学科体系第13页
  四、 环境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第13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第14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第三节 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第15-17页
  一、 论文研究内容第15页
  二、 论文研究意义第15-17页
第二章 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17-43页
 第一节 环境社会学的产生第18-27页
  一、 环境社会学产生的背景第18-25页
  二、 环境社会学的创立:20世纪70年代第25-27页
 第二节 环境社会学的发展第27-34页
  一、 环境社会学的低潮:20世纪80年代前期第27-30页
  二、 环境社会学的崛起: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第30-33页
  三、 两种类型的环境社会学研究第33-34页
 第三节 日本环境社会学研究及其比较第34-38页
  一、 日本的环境社会学研究第34-35页
  二、 日本环境社会学研究的特点第35-36页
  三、 日本与美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比较第36-38页
 第四节 中国的环境社会学研究第38-40页
  一、 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状况第38-39页
  二、 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缺陷第39-40页
  三、 美国、日本环境社会学研究对我国的启示第40页
 第五节 环境社会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第40-43页
  一、 我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主题第41页
  二、 我国环境社会学理论建构的目标第41-43页
第三章 环境社会学的学科体系第43-66页
 第一节 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领域与任务第43-46页
  一、 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43-45页
  二、 环境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第45-46页
  三、 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任务第46页
 第二节 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与理论建构第46-49页
  一、 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基础第46-47页
  二、 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建构第47-49页
 第三节 环境社会学的特点与研究方法第49-56页
  一、 环境社会学的特点第49-51页
  二、 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51-56页
 第四节 环境社会学的性质、地位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56-63页
  一、 环境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第56-57页
  二、 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第57-58页
  三、 环境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58-63页
 第五节 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意义第63-66页
  一、 环境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第64页
  二、 环境社会学研究的实践意义第64-66页
第四章 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第66-121页
 第一节 环境问题第66-73页
  一、 环境第66-67页
  二、 环境问题第67-69页
  三、 中国的环境问题:总体概况及其危害第69-72页
  四、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特征第72-73页
 第二节 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第73-78页
  一、 我国人口问题的特点第73-74页
  二、 我国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的关系第74-76页
  三、 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的基本解决途径第76-78页
 第三节 环境保护与人体健康第78-82页
  一、 环境问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第78-80页
  二、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经济损失估计第80-81页
  三、 预防环境问题危及人体健康的措施第81-82页
 第四节 环境意识与公众参与第82-86页
  一、 环境意识及公众参与的概念第82-83页
  二、 环境意识与公众参与之关系第83页
  三、 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状况及公众参与机制第83-85页
  四、 妇女的环境行为第85-86页
 第五节 环境教育第86-88页
  一、 环境教育的概念第86-87页
  二、 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及其作用第87页
  三、 我国环境教育的方法途径第87-88页
 第六节 环境文化第88-91页
  一、 环境文化的概念第88-89页
  二、 环境文化建设的意义第89-90页
  三、 环境文化的社会传播第90-91页
 第七节 环境问题与科学技术第91-94页
  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91页
  二、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第91-92页
  三、 科学技术对于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第92-94页
 第八节 环境保护与组织、群体第94-104页
  一、 中国政府的环境保护第94-97页
  二、 我国民间环保团体的环境保护第97-100页
  三、 我国企业的环境保护第100-104页
 第九节 工业化、城市化与环境保护第104-112页
  一、 我国工业化状况第104-107页
  二、 我国城市化状况第107-109页
  三、 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第109-112页
 第十节 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第112-121页
  一、 建设项目的含义第112页
  二、 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第112-113页
  三、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特征第113-115页
  四、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三同时”制度第115-119页
  五、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第119-121页
第五章 结论第121-125页
 第一节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第121-122页
  一、 论文总结回顾了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第121页
  二、 论文建立了我国环境社会学的学科框架体系第121-122页
  三、 论文论述了我国环境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22页
 第二节 论文主要创新第122-123页
  一、 建立了我国环境社会学学科框架体系第122页
  二、 确立了当今我国环境社会学研究主题第122-123页
  三、 阐述了我国环境社会学主要研究内容第123页
  四、 提供出我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学解决途径第123页
 第三节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第123-125页
  一、 加强对我国环境问题的研究第124页
  二、 继续丰富我国环境社会学研究内容第124页
  三、 继续寻求我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学解决途径第124-125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25-130页
后记第130-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常温条件下UASB反应器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运行特性研究
下一篇:高级氧化技术处理高浓度废水(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