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9页 |
第一章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探源 | 第9-18页 |
一、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历史演变 | 第9-14页 |
(一) 早期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 第9-11页 |
(二) 现代法上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 第11-14页 |
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基础 | 第14-18页 |
(一) 社会公平的法律思想 | 第14-15页 |
(二) 一般人格利益的民法保护 | 第15-16页 |
(三) 夫妻侵权豁免原则的废除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性质 | 第18-28页 |
一、关于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性质的争议 | 第18-21页 |
(一) 侵权行为法上的权利说 | 第18-20页 |
(二) 基于违约行为之请求权说 | 第20页 |
(三) 基于法的保护政策而设的救济权利说 | 第20-21页 |
二、评价 | 第21-22页 |
三、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性质探析 | 第22-28页 |
(一) 关于婚姻的权利 | 第22-25页 |
(二) 关于立法理由 | 第25-26页 |
(三) 结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离婚损害赔偿构成 | 第28-38页 |
一、法定事实 | 第28-34页 |
(一) 法定过错行为 | 第28-31页 |
(二) 另一方配偶无过错 | 第31-33页 |
(三) 离婚 | 第33-34页 |
二、损害 | 第34-38页 |
(一) 立法之规定 | 第34-35页 |
(二) 学理之解释 | 第35-36页 |
(三) 损害之类型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离婚损害赔偿的实施 | 第38-48页 |
一、赔偿主体 | 第38-41页 |
(一) 未成年子女与其他家庭成员作为离婚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问题 | 第38-39页 |
(二) 第三人能否成为离婚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问题 | 第39-41页 |
二、赔偿范围 | 第41-44页 |
(一) 财产上的损害 | 第41-42页 |
(二) 非财产上的损害 | 第42-44页 |
三、数额算定与考虑因素 | 第44-48页 |
(一) 域外法律的相关规定 | 第44-45页 |
(二) 确定数额考虑因素 | 第45-46页 |
(三) 数额的确定标准与给付方式 | 第46-48页 |
第五章 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立法思考 | 第48-55页 |
一、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 | 第48-51页 |
(一) 增设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第48-49页 |
(二) 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尚不完善 | 第49-50页 |
(三) 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不强 | 第50-51页 |
二、关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51-55页 |
(一) 离婚损害赔偿一定要与侵权损害赔偿区分开来 | 第51-52页 |
(二) 正确处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与其他离婚救济制度的关系 | 第52-53页 |
(三) 离婚损害赔偿的适用条件应适当扩大 | 第53页 |
(四) 尊重当事人自愿原则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本人科研成果简介 | 第58-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
声明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