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 第1-17页 |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目的意义 | 第9页 |
1.2 煤层气数值模拟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1.2.1 国外煤层气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2.2 国内煤层气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3 煤基质收缩和膨胀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5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5-17页 |
2 煤层气储层岩石物理特性 | 第17-31页 |
2.1 煤层气储层孔隙与裂隙特征 | 第17-19页 |
2.1.1 煤储层基质孔隙 | 第17页 |
2.1.2 煤储层裂隙特征 | 第17-19页 |
2.2 煤层气储层渗透性影响因素 | 第19-23页 |
2.2.1 有效应力 | 第20页 |
2.2.2 煤基质收缩 | 第20-22页 |
2.2.3 克林肯伯格效应 | 第22-23页 |
2.3 煤储层孔隙表面积 | 第23页 |
2.4 煤基质收缩或膨胀特征 | 第23-31页 |
2.4.1 煤基质收缩或膨胀机理 | 第24-25页 |
2.4.2 煤基质收缩和膨胀模型 | 第25-31页 |
3 煤层气储集及产出特征 | 第31-39页 |
3.1 煤层气赋存状态 | 第31-33页 |
3.1.1 煤层气溶解态 | 第31页 |
3.1.2 煤层气游离态 | 第31-32页 |
3.1.3 煤层气吸附态 | 第32-33页 |
3.2 煤层气运移机制 | 第33-36页 |
3.2.1 基质中煤层气扩散 | 第34-36页 |
3.2.2 裂隙中煤层气渗流 | 第36页 |
3.3 煤层气的产出机制 | 第36-39页 |
4 煤层气储层数学模型与数值模型 | 第39-57页 |
4.1 煤层气储层几何模型 | 第39-40页 |
4.2 煤层气储层数学模型 | 第40-44页 |
4.2.1 假设条件 | 第40页 |
4.2.2 数学模型 | 第40-41页 |
4.2.3 交换项处理 | 第41页 |
4.2.4 定解条件 | 第41-44页 |
4.3 数学模型中特殊参数处理 | 第44-45页 |
4.4 煤层气储层数值模型 | 第45-46页 |
4.5 IMPES方法求解 | 第46-52页 |
4.5.1 IMPES基本思想 | 第46-47页 |
4.5.2 IMPES基本解法 | 第47-51页 |
4.5.3 非线性方程组线性化 | 第51页 |
4.5.4 差分方程稳定性、收敛性分析 | 第51-52页 |
4.5.5 方程求解 | 第52页 |
4.6 参数、导数项和边界条件处理 | 第52-57页 |
4.6.1 参数处理 | 第52-54页 |
4.6.2 导数项处理 | 第54-55页 |
4.6.3 外边界条件处理 | 第55-57页 |
5 煤层气模拟软件研制 | 第57-71页 |
5.1 主程序开发 | 第57-61页 |
5.1.1 总体结构设计 | 第58-59页 |
5.1.2 模块功能 | 第59-61页 |
5.2 CBM—RS1.0程序操作界面和流程 | 第61-68页 |
5.2.1 CBM—RS1.0程序界面 | 第61-68页 |
5.2.2 模拟软件的操作流程 | 第68页 |
5.3 软件功能及适用范围 | 第68-69页 |
5.3.1 软件功能 | 第68页 |
5.3.2 适用范围 | 第68-69页 |
5.4 软件运行环境 | 第69-71页 |
6 实例计算及分析 | 第71-89页 |
6.1 数据准备 | 第71-73页 |
6.2 煤层气藏模拟器可靠性检验 | 第73-74页 |
6.3 储层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74-89页 |
6.3.1 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对井产能影响 | 第74-82页 |
6.3.2 煤岩弹性模量对煤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及井产能影响 | 第82-84页 |
6.3.3 不同煤基质收缩模型对孔隙度和渗透率影响 | 第84-87页 |
6.3.4 压裂水平井与直井开发效果对比 | 第87-89页 |
7 结论和创新点 | 第89-91页 |
7.1 结论 | 第89-90页 |
7.2 创新点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附录A | 第97-103页 |
A1 ARI模型 | 第97-98页 |
A2 P&M模型 | 第98页 |
A3 基质收缩与割理孔隙度和渗透率关系 | 第98-99页 |
A4 压裂水平井的产能公式 | 第99-103页 |
附录B | 第103-104页 |
B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撰写的论文 | 第103页 |
B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