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文献研究 | 第11-27页 |
| 一、内异症相关性不孕症的中医药研究 | 第11-19页 |
| (一)内异症相关性不孕症病机探讨 | 第11-12页 |
| (二)补肾活血中药复方在内异症相关性不孕患者中应用的系统评价 | 第12-19页 |
| 1 资料与方法 | 第12-14页 |
| 2 结果 | 第14-18页 |
| 3 讨论 | 第18-19页 |
| 4 结论 | 第19页 |
| 二、卵泡液代谢组学在辅助生殖技术领域研究进展 | 第19-27页 |
| (一)概述 | 第20页 |
| (二)卵泡液代谢组学与卵母细胞发育潜能 | 第20-23页 |
| 1 卵母细胞发育与成熟 | 第20-21页 |
| 2 受精和早期卵裂 | 第21-22页 |
| 3 胚胎质量与妊娠结局 | 第22-23页 |
| (三)卵泡液代谢组学与不孕相关疾病 | 第23-25页 |
| 1 卵泡液代谢组学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 | 第23-24页 |
| 2 卵泡液代谢组学与内异症 | 第24-25页 |
| 3 卵泡液代谢组学与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 DOR ) | 第25页 |
| (四)卵泡液代谢组学与中医方证理论 | 第25-26页 |
| (五)结语 | 第26-27页 |
| 临床与实验研究 | 第27-60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27页 |
| (二)病例来源 | 第27页 |
| (三)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 第27-29页 |
| 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7-28页 |
| 2 中医辨证标准 | 第28页 |
| 3 纳入病例标准 | 第28页 |
| 4 排除病例标准 | 第28-29页 |
| (四)临床使用药物 | 第29页 |
| (五)实验设备和仪器 | 第29-30页 |
| (六)培养液 | 第30页 |
| (七)实验试剂 | 第30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 (一)临床分组 | 第30页 |
| (二)临床用药方案 | 第30页 |
| (三)临床研究步骤 | 第30-32页 |
| 1 取卵和收集卵泡液 | 第30-31页 |
| 2 体外受精 | 第31页 |
| 3 冻融胚胎移植方案 | 第31页 |
| 4 胚胎移植后处理 | 第31页 |
| 5 观察指标 | 第31页 |
| 6 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 (四)实验研究步骤 | 第32-33页 |
| 1 样品预处理及分析 | 第32页 |
| 2 实验条件 | 第32页 |
| 3 质谱条件 | 第32页 |
| 4 代谢组学分析 | 第32-33页 |
| 三、研究结果 | 第33-38页 |
| (一)基础资料与临床评价指标 | 第33-34页 |
| (二)两组体外受精治疗结局比较(column图) | 第34-35页 |
| (三)实验结果 | 第35-38页 |
| 1 两组差异代谢物原始色谱图 | 第35页 |
| 2 两组差异代谢物得分图和载荷图分析 | 第35-37页 |
| 3 两组差异代谢物种类 | 第37-38页 |
| 四、讨论 | 第38-60页 |
| (一)内异症相关性不孕患者妊娠率低下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 第38-42页 |
| 1 子宫内膜容受性异常 | 第39页 |
| 2 卵母细胞质量下降 | 第39-42页 |
| 3 总结 | 第42页 |
|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候实质的现代研究及其进展 | 第42-47页 |
| 1 血瘀证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 | 第43页 |
| 2 血瘀证与白介素家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 第43-44页 |
| 3 血瘀证与基质金属蛋白酶 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MP-2、VEGF) | 第44页 |
| 4 血瘀证与前列腺素E2、F2α(PGE2、PGF2α) | 第44页 |
| 5 血瘀证与雌、孕激素(E2、P) | 第44-45页 |
| 6 血瘀证与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 | 第45页 |
| 7 血瘀证与蛋白质组学 | 第45-46页 |
| 8 血瘀证与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2α(6-keto-PGF2α) | 第46页 |
| 9 血瘀证与微量元素 | 第46-47页 |
| (三)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代谢组学研究 | 第47-60页 |
| 1 中医“证侯”与卵泡液代谢组学 | 第47-48页 |
| 2 肾虚血瘀证卵泡液代谢物组初筛及其与卵母细胞质量之间的关系 | 第48-60页 |
| 结语 | 第60-61页 |
|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设想与展望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76页 |
| 综述 | 第7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附录 | 第88-98页 |
| 论文著作 | 第98-106页 |
| 科研课题 | 第106-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