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页 |
| 1 科学意义 | 第9-11页 |
| 2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3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页 |
| 5 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热释光基本原理及应用 | 第13-19页 |
| 1 放射性辐射 | 第13页 |
| 2 热释光机理 | 第13-16页 |
| ·缺陷和心 | 第14页 |
| ·陷阱 | 第14-16页 |
| 3 热释光发展史 | 第16-18页 |
| 4 热释光应用综述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海洋沉积物热释光和伽玛谱分析技术 | 第19-30页 |
| 1 热释光测量方法 | 第19-23页 |
| ·样品的采集和加工 | 第19页 |
| ·仪器 | 第19页 |
| ·热释光与仪器的灵敏度 | 第19-20页 |
| ·热释光与仪器升温速率 | 第20页 |
| ·热释光与样品粒度的关系 | 第20-21页 |
| ·热释光与岩性差异的关系 | 第21-22页 |
| ·热释光测量的实验参数 | 第22页 |
| ·测量误差 | 第22页 |
| ·质量保证 | 第22-23页 |
| 2 海洋沉积物热释光机理研究 | 第23-29页 |
| ·热释光与环境温度变化的关系 | 第23页 |
| ·热释光峰的稳定性 | 第23-24页 |
| ·热释光与U、Ra、Th、K的关系 | 第24-26页 |
| ·热释光与常量、微量、稀土元素的关系 | 第26-29页 |
| 3 海洋沉积物U、Ra、Th、K伽玛谱分析 | 第29-30页 |
| ·样品采集和加工 | 第29页 |
| ·样品分析 | 第29页 |
| ·误差统计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东北印度洋30万年来的沉积作用 | 第30-49页 |
| 1 孟加拉湾概述 | 第30页 |
| 2 岩芯位置 | 第30页 |
| 3 岩性 | 第30-33页 |
| 4 取样与方法 | 第33页 |
| 5 地层 | 第33-42页 |
| ·氧稳定同位素地层 | 第33-36页 |
| ·生物地层 | 第36-39页 |
| ·碳酸盐地层 | 第39-42页 |
| ·磁化率地层 | 第42页 |
| 6 沉积速率与沉积作用 | 第42-44页 |
| 7 反射光谱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第44页 |
| 8 粘土矿物 | 第44页 |
| 9 研究区气候变化 | 第44-49页 |
| ·古水温 | 第44-45页 |
| ·古盐度 | 第45-49页 |
| 第五章 东北印度洋沉积岩芯热释光与古气候演变研究 | 第49-73页 |
| 1 热释光随岩芯深度(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49-62页 |
| 2 热释光与δ~(18)O、CaCO_3、有孔虫含量、Mg/Ca、色谱等指标的相关关系 | 第62-65页 |
| 3 热释光与古气候变化的机理初探 | 第65-73页 |
| ·放射性核素U、Th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 第65-68页 |
| ·有孔虫热释光与方解石矿物的结晶度有关 | 第68-70页 |
| ·有孔虫热释光与古海水温度的关系 | 第70-71页 |
| ·有孔虫热释光与其它碳酸钙热释光的比较 | 第71-72页 |
| ·有孔虫热释光变化周期与太阳辐射能 | 第72-73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 附录Ⅰ | 第84-86页 |
| 附录Ⅱ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