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信用研究
导论 | 第1-28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8-20页 |
二、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三、 文章的结构安排 | 第21-27页 |
四、 本文的不足 | 第27-28页 |
第一章 信用本质与信用形式的演进 | 第28-77页 |
第一节 多维视角里的信用 | 第28-35页 |
一、 信用(Credit)释义 | 第29-31页 |
二、 早期的信用思想与传统 | 第31-32页 |
三、 社会学等对信任的研究综述 | 第32-35页 |
第二节 经济学对“信用”的解释 | 第35-49页 |
一、 西方主流经济学对信用的关注与解释 | 第35-42页 |
二、 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对“信用”内涵和外延的论述 | 第42-45页 |
三、 国内经济学家对“信用”的关注与认识深化 | 第45-49页 |
第三节 信用的本质及其演进 | 第49-74页 |
一、 信用的本质与内涵 | 第49-58页 |
二、 信用形式的演进规律 | 第58-74页 |
第四节 股份信用--关于股份为何为信用的简要说明 | 第74-77页 |
第二章 股份信用关系的构成与形成机理 | 第77-138页 |
第一节 股份与股份信用关系 | 第77-94页 |
一、 股份、股票与股权 | 第77-82页 |
二、 股份信用关系的构成与核心内容 | 第82-94页 |
第二节 公司制度的演进与股份信用的形成机理 | 第94-111页 |
一、 公司制度的演进轨迹 | 第95-98页 |
二、 股份的分散化与股份信用特征的显化 | 第98-111页 |
第三节 股份的偿还性 | 第111-138页 |
一、 股份真的不用偿还? | 第112-114页 |
二、 股利是股票的基本特性 | 第114-123页 |
三、 国外有关股利政策的理论解释 | 第123-130页 |
四、 “在手之鸟”理论与股利贴现模型 | 第130-134页 |
五、 股票偿还与(公司)债券偿还的异同 | 第134-138页 |
第三章 股份信用的经济决定及其地位 | 第138-194页 |
第一节 金融发展理论:回顾与综述 | 第138-146页 |
一、 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 | 第139-142页 |
二、 金融发展理论的早期思想 | 第142-144页 |
三、 第一代金融发展理论--“金融深化论” | 第144-145页 |
四、 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 | 第145-146页 |
第二节 金融发展规律与金融体系的内生形成 | 第146-159页 |
一、 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规律 | 第146-152页 |
二、 金融市场的内生形成 | 第152-156页 |
三、 工业化初始条件与股票市场发展及其路径依赖 | 第156-159页 |
第三节 人均收入水平与股份信用的发展 | 第159-165页 |
一、 理论分析 | 第159-160页 |
二、 德米尔居斯-肯特和莱文的实证分析 | 第160-165页 |
第四节 投资者与融资者选择与股份信用的发展 | 第165-186页 |
一、 投资者的选择与股份信用 | 第166-169页 |
二、 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的选择与股份信用 | 第169-182页 |
三、 公司治理、融资安排与股份信用 | 第182-186页 |
第五节 银行信用对股份信用的影响 | 第186-194页 |
一、 马克思的观点 | 第187-189页 |
二、 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的观点 | 第189-194页 |
第四章 股份信用的维护机制 | 第194-260页 |
第一节 契约与契约的履行 | 第194-214页 |
一、 交易与契约 | 第194-204页 |
二、 不完全契约与契约的履行 | 第204-214页 |
第二节 股份信用形成和维护的法律制度 | 第214-234页 |
一、 法律是重要的 | 第215-220页 |
二、 法律制度对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 | 第220-230页 |
三、 法律作用的有限性及其与信誉机制的关系 | 第230-234页 |
第三节 信誉机制与股份信用关系的维护 | 第234-260页 |
一、 信誉与信誉机制 | 第234-244页 |
二、 股份信用关系中的信誉机制:博弈与理论模型 | 第244-260页 |
第五章 股份信用在中国发展的路径及其特点考察 | 第260-307页 |
第一节 我国传统体制下的信用形式 | 第260-270页 |
一、 传统体制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 第261-263页 |
二、 传统体制下的产权制度特征与信用 | 第263-265页 |
三、 传统体制下的“大财政、小银行”格局 | 第265-268页 |
四、 传统体制下对金融机构和信用形式的整合 | 第268-270页 |
第二节 改革后的信用形式与银行主体地位的形成 | 第270-287页 |
一、 渐进式改革与经济运行的新变化 | 第270-275页 |
二、 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与银行主体地位的形成 | 第275-287页 |
第三节 股份信用在中国的发展 | 第287-307页 |
一、 我国股份信用发展“两阶段”论 | 第287-292页 |
二、 政府推动股市发展的深刻背景与逻辑原因 | 第292-300页 |
三、 我国股市的公有制偏好 | 第300-307页 |
第六章 中国股份信用缺失的状况及其原因考察 | 第307-366页 |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的信用缺失 | 第307-319页 |
一、 虚假信息披露 | 第307-312页 |
二、 随意变更募集资金用途 | 第312-317页 |
三、 虚假的资产重组 | 第317-319页 |
第二节 控股股东的信用缺失 | 第319-334页 |
一、 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害度的总体考察 | 第319-322页 |
二、 在股票发行中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 | 第322-328页 |
三、 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侵害中小股东利益 | 第328-334页 |
第三节 证券经营机构与中介机构的信用缺失 | 第334-342页 |
一、 证券经营机构的信用缺失 | 第335-340页 |
二、 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的信用缺失 | 第340-342页 |
第四节 对我国股份信用缺失原因的一般性分析 | 第342-351页 |
一、 股份信用缺失的历史文化原因 | 第343-344页 |
二、 传统经济体制下排斥信用活动的路径依赖 | 第344-346页 |
三、 转轨时期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 | 第346-348页 |
四、 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的缺乏 | 第348-349页 |
五、 证券市场中介机构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349-351页 |
第五节 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信用缺失的原因考察 | 第351-366页 |
一、 公司法人制度隐含着股份信用缺失的可能 | 第352-355页 |
二、 公司治理结构缺陷、单次博弈与信用缺失 | 第355-357页 |
三、 市场流动性、投资者行为与博弈均衡 | 第357-360页 |
四、 核准制下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均衡 | 第360-362页 |
五、 信息不对称与股份信用缺失 | 第362-363页 |
六、 证券监管乏力与股份信用缺失 | 第363-366页 |
第七章 以保护投资者为核心完善我国股份信用 | 第366-436页 |
第一节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第366-377页 |
一、 信息披露制度与股份信用 | 第366-368页 |
二、 信息披露制度的内容、原则与绩效 | 第368-372页 |
三、 加大对证券市场虚假陈述的监管 | 第372-377页 |
第二节 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第377-403页 |
一、 公司治理与投资者保护 | 第377-381页 |
二、 揭开公司面纱 | 第381-390页 |
三、 股权适当集中,实现股权制衡 | 第390-397页 |
四、 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 | 第397-403页 |
第三节 完善以投资者保护为目的的证券监管制度 | 第403-421页 |
一、 证券监管的必要性及其性质 | 第404-407页 |
二、 证券监管体制及法治改革 | 第407-412页 |
三、 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的改革 | 第412-421页 |
第四节 完善维护股份信用、保护投资者的外部环境 | 第421-436页 |
一、 应当从社会信用体系的角度关注股份信用问题 | 第421-423页 |
二、 建立切实尊重并有效保护产权的机制 | 第423-424页 |
三、 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 第424页 |
四、 政府角色的正确定位 | 第424-436页 |
后记 | 第4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