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符号说明 | 第7-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加氢脱卤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 ·脂肪族含卤化合物加氢脱卤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芳香族含卤化合物加氢脱卤催化剂的研究 | 第14-15页 |
| ·卤代羧酸及其酯加氢脱卤催化剂的研究 | 第15页 |
|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 ·活性炭负载钯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Al_2O_3负载钯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20页 |
| ·分子筛负载钯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 ·SiO_2负载钯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 ·催化剂失活研究 | 第22-25页 |
| ·活性金属组分对催化剂积炭失活的影响 | 第23页 |
| ·载体对于催化剂积炭失活的影响 | 第23-24页 |
| ·催化剂表面酸碱性对其积炭失活的影响 | 第24-25页 |
| ·助催化剂对催化剂的改性作用 | 第25-27页 |
| ·助剂在催化剂抗积炭方面的应用 | 第25-26页 |
| ·助剂在活性金属的抗团聚方面的应用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研究方案的设计 | 第27-31页 |
| ·前言 | 第27页 |
| ·催化剂的设计 | 第27-29页 |
| ·主活性组份的选择 | 第27-28页 |
| ·载体的选择 | 第28页 |
| ·助剂的选择 | 第28-29页 |
| ·反应方式的选择 | 第29页 |
| ·反应条件的选择 | 第29-30页 |
| ·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及实验方法 | 第31-35页 |
| ·化学试剂与原料一览表 | 第31页 |
| ·主要仪器设备一览表 | 第31页 |
| ·微型反应工艺流程图 | 第31-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2-33页 |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加氢脱氯催化剂的评价 | 第35-51页 |
| ·不同载体的选择 | 第35-38页 |
| ·不同活性组份催化剂的活性比较 | 第38-39页 |
| ·反应温度对催化剂的活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 ·不同温度下制备的Pd/C催化剂的活性比较 | 第40-45页 |
| ·不同温度下制备的Pd/C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的比较 | 第45-50页 |
| ·本章总结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催化剂的表征及基失活原因探讨 | 第51-76页 |
| ·XRD分析 | 第51-58页 |
| ·新旧催化剂的XRD分析 | 第51-55页 |
| ·新催化剂的XRD比较 | 第55页 |
| ·旧催化剂的XRD分析 | 第55-56页 |
| ·旧催化剂经过氮气吹扫后的XRD分析 | 第56-57页 |
| ·小节 | 第57-58页 |
| ·XPS分析 | 第58-59页 |
| ·催化剂低温的热分析 | 第59-66页 |
| ·不同催化剂低温的热分析 | 第60-63页 |
| ·旧催化剂氮气吹扫后的DTA分析 | 第63-64页 |
| ·积炭量与催化剂寿命的关系 | 第64-66页 |
| ·小节 | 第66页 |
| ·催化剂高温的热分析 | 第66-74页 |
| ·不同催化剂高温的热分析 | 第67-70页 |
| ·不同温度下催化剂载体的DTA分析 | 第70-71页 |
| ·不同温度下的载体的热分析 | 第71-73页 |
| ·小节 | 第73-74页 |
| ·本章总结 | 第74-76页 |
| 第六章 助剂对于加氢脱氯活性的影响 | 第76-81页 |
| ·催化剂助剂的添加 | 第76页 |
| ·助剂对于加氢脱氯活性的影响 | 第76-79页 |
| ·La_2O_3改性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第77页 |
| ·Se_2O_3改性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第77-78页 |
| ·ThO_2改性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第78-79页 |
| ·不同助剂催化性能的比较 | 第79页 |
| ·本章总结 | 第79-81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 ·结论 | 第81-82页 |
| ·展望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