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绪论 | 第1-24页 |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观点述评 | 第13-19页 |
·我国货币政策回顾 | 第13-17页 |
·观点述评 | 第17-19页 |
·研究主旨、方法和手段 | 第19-20页 |
·研究主旨 | 第19页 |
·研究、论证方法 | 第19-20页 |
·论文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安排 | 第20-24页 |
1 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机制理论与模型 | 第24-49页 |
·货币渠道的传导机制及其存在的前提 | 第24-26页 |
·纯粹的利率渠道传导机制 | 第24-25页 |
·广义的利率传导机制 | 第25-26页 |
·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对产出的影响(与货币渠道比较) | 第26-29页 |
·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对产出影响理论分析 | 第26-28页 |
·货币政策信用渠道发挥作用的条件 | 第28-29页 |
·信用传导机制主要内容与模型分析 | 第29-39页 |
·信贷渠道 | 第29-32页 |
·不完全竞争条件下银行业的均衡分析 | 第29-31页 |
·均衡条件下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机制 | 第31-32页 |
·资产负债表路径 | 第32-39页 |
·货币政策的“公司资产负债表渠道” | 第32-36页 |
·货币政策的“银行资产负债表渠道” | 第36-38页 |
·货币政策的“家庭资产负债表渠道” | 第38-39页 |
·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机制的条件分析 | 第39-44页 |
·银行信贷渠道存在的必然性 | 第39-40页 |
·中央银行能否影响贷款供给 | 第40-44页 |
·贷款与其它金融资产的替代性 | 第40-41页 |
·贷款供给的意愿和能力 | 第41-42页 |
·贷款需求的意愿和能力 | 第42-43页 |
·法定风险资本比例要求 | 第43页 |
·价格水平 | 第43-44页 |
·企业、银行和居民的一般均衡模型 | 第44-49页 |
·企业优化行为 | 第44-46页 |
·银行业均衡的模型分析 | 第46页 |
·最优跨期消费模型 | 第46-47页 |
·信用传导机制 | 第47-49页 |
2 消费行为与货币政策信用渠道 | 第49-68页 |
·跨时期消费选择与信用--跨时期选择理论、消费生命周期理论的注释 | 第49-51页 |
·一般均衡条件下的跨期消费选择和内需不足 | 第51-55页 |
·影响消费的诸因素与货币政策效果 | 第55-63页 |
·从不同性质的收入与消费的关系看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 | 第55-57页 |
·消费与收入的二元结构特征日益明显 | 第57-58页 |
·农民收入低下,负担重 | 第58-59页 |
·居民消费结构的低级化制约了货币政策效果的发挥 | 第59-60页 |
·消费的经济环境严重削弱了货币政策效果 | 第60页 |
·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弱化了货币政策效果 | 第60页 |
·利率 | 第60-62页 |
·一般价格水平预期--预期通货紧缩抑制消费 | 第62-63页 |
·从信贷消费的角度看货币政策信用渠道弱化 | 第63-68页 |
·消费行为特征的描述 | 第63-64页 |
·不同消费行为特征下的消费信贷分析--消费信贷需求不足陷阱 | 第64-66页 |
·消费信贷的银行角度考察:供给不足陷阱 | 第66-68页 |
3 企业行为与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机制 | 第68-86页 |
·我国企业的高负债抑制了货币政策效果的发挥 | 第68-76页 |
·货币需求与企业高负债 | 第68-70页 |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货币需求与宏观经济政策 | 第68-69页 |
·转轨体制下的货币需求、企业负债和货币政策 | 第69-70页 |
·我国的货币供给与货币政策无(弱)效性 | 第70-72页 |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与货币供给 | 第70-71页 |
·我国的社会经济主体的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 第71-72页 |
·信贷倒逼的企业动机说明 | 第72-74页 |
·倒逼机制的银行动机分析 | 第74-76页 |
·投资竞争博弈 | 第76-79页 |
·生产中的信贷需求--企业“惜借”的优化行为分析 | 第79-83页 |
·商业周期各阶段与信用渠道传导效率 | 第83-86页 |
4 银行业属性与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 | 第86-122页 |
·附加流动性风险的不完全竞争模型与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机制弱化 | 第86-87页 |
·利率管制下银行贷款风险约束与信用渠道机制 | 第87-92页 |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和供求模式 | 第87-88页 |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决定 | 第88-89页 |
·中央银行的降息政策与信用渠道传导机制 | 第89页 |
·贷款风险厌恶状况对银行存贷款差额及信用机制的影响 | 第89-92页 |
·存款成本约束对存贷差额及信用传导机制的影响 | 第92-95页 |
·信用传导机制弱化的超边际分析 | 第95-97页 |
·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分工结构与信用渠道传导 | 第97-102页 |
·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 第97-99页 |
·国有商业银行纵向组织结构的弊病 | 第97-98页 |
·国有商业银行横向组织结构 | 第98-99页 |
·我国商业银行的分工组织与信贷机制弱化 | 第99-102页 |
·决策成本、信贷市场分工与信贷传导机制弱化 | 第99-100页 |
·大银行的最优贷款决策与信用渠道障碍模型 | 第100-102页 |
·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信用传导机制 | 第102-111页 |
·银行业均衡、市场结构与信用机制 | 第102-104页 |
·信贷非均衡分析:局部信用膨胀 | 第104-111页 |
·博弈分析:竞争条件下银行业信贷规模 | 第104-107页 |
·垄断竞争条件下,银行业的信贷额度 | 第107-109页 |
·局部信用膨胀的另一视角:国有银行对政府的依赖 | 第109-111页 |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 第111-117页 |
·信用传导机制的“结构”问题 | 第111-112页 |
·LM曲线的斜率 | 第112-115页 |
·国债发行对银行信贷的挤出效应 | 第115-117页 |
·疏通信用传导机制的政策与改革 | 第117-122页 |
5 金融市场与货币政策信用渠道 | 第122-149页 |
·逆向选择与银行信贷配给 | 第122-127页 |
·银行贷款的预期收益并不是名义贷款利率的单调增函数 | 第123-124页 |
·预期收益、信贷风险与向后弯曲的贷款供给曲线 | 第123页 |
·均衡信贷配给的决定 | 第123-124页 |
·逆向选择导致信贷配给的理论分析 | 第124-126页 |
·逆向选择导致信贷市场崩溃 | 第126-127页 |
·信贷市场上的道德风险与货币政策信用渠道 | 第127-129页 |
·信贷市场上的监控成本与我国货币政策信用渠道 | 第129-132页 |
·信贷配给及其有效性(存在一种要素k) | 第132-134页 |
·信贷配给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 第134-138页 |
·信息对称;银行风险中性 | 第134-135页 |
·信息对称,银行风险厌恶 | 第135-136页 |
·信息不对称;银行风险中性 | 第136-137页 |
·信息不对称;银行风险厌恶 | 第137-138页 |
·银行信贷扩张障碍的博弈分析 | 第138-144页 |
·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 第138-139页 |
·银行与经营状况低劣/财务状况差的借款人之间的博弈 | 第138-139页 |
·银行与非国有经济单位的博弈 | 第139页 |
·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 第139-142页 |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 | 第142-144页 |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影响 | 第144-149页 |
·前提假定 | 第144页 |
·金融创新对货币渠道的影响 | 第144-147页 |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影响 | 第147-149页 |
6 通货紧缩与信用传导机制 | 第149-159页 |
·通货紧缩与信用渠道弱化的内生循环 | 第149-152页 |
·通货紧缩、银行与信用渠道 | 第152-157页 |
·银行的资产负债分析 | 第152-155页 |
·银行信用中介成本分析 | 第155-156页 |
·一般均衡条件下,通货紧缩导致信贷供给不足 | 第156-157页 |
·通货紧缩对借款人的影响 | 第157-159页 |
7 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机制 | 第159-190页 |
·加入WTO对我国货币政策及其信用传导的影响 | 第159-166页 |
·“入世”对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 | 第159-160页 |
·入世对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影响 | 第160-161页 |
·入世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 第161-162页 |
1 、 再贷款政策的调控功能下降 | 第161页 |
2 、 利率管制的效率减弱,负面效应日益凸现 | 第161页 |
3 、 公开市场业务的功能将日益得以发挥,成为更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 第161页 |
4 、 准备金制度对信贷渠道的影响减弱 | 第161-162页 |
·入世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效果的影响 | 第162-166页 |
·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市场媒介范围进一步扩大 | 第162页 |
·货币政策传导的“原始效应”和“次级效应”增强 | 第162-164页 |
·货币政策传导中的汇率效应更加明显 | 第164-166页 |
·利率、汇率与货币政策信贷渠道 | 第166-176页 |
·利率管制、浮动汇率、信贷配给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效果 | 第166-171页 |
·前提分析 | 第166-167页 |
·浮动汇率、无信贷配给条件下的货币政策 | 第167-169页 |
·浮动汇率、存在信贷配给条件下的货币政策 | 第169页 |
·(贸易)外汇市场失衡时,信贷配给条件下的货币政策 | 第169-171页 |
·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信用渠道及其效果:以扩张政策为例 | 第171-174页 |
·资本市场完全管制时的货币政策信用渠道 | 第171-172页 |
·资本市场不完全管制时的货币政策信用渠道 | 第172-173页 |
·资本市场完全开放时的货币政策信用渠道 | 第173-174页 |
·引进外资中的货币政策信用渠道 | 第174-176页 |
·货币替代与货币政策信用渠道 | 第176-190页 |
·货币替代的汇率效应与政策的选择 | 第176-182页 |
·货币替代的含义 | 第176-177页 |
·资产选择的货币替代现象对一国汇率的影响:静态的角度 | 第177-178页 |
·浮动汇率制和弹性价格水平下,货币替代的汇率效应:动态的角度 | 第178-179页 |
·浮动汇率、粘性价格条件下,货币替代的汇率“钝滞”效应 | 第179-180页 |
·货币替代的政策含义 | 第180-182页 |
·我国的货币替代与汇率政策、货币政策 | 第182-190页 |
·货币替代与货币政策信用渠道 | 第182-184页 |
·我国货币替代现状与汇率政策、货币政策的选择 | 第184-190页 |
8 可持续增长与货币政策--关于货币政策的公正与效率的注释 | 第190-206页 |
·我国宏观政策效果弱化的公正与道德层面的根源 | 第190-195页 |
·市场经济制度本身的公正与道德及其缺陷 | 第190-192页 |
·市场经济制度本身的公正与道德 | 第190-191页 |
·市场经济本身公正与道德的缺陷 | 第191-192页 |
·市场主体和政府的失德与不公正:我国宏观经济政效果弱化的根源 | 第192-195页 |
·市场主体:作为政策受体或政策传导媒介的道德与公正 | 第192页 |
·政府:政策授体行为的公正与道德问题 | 第192-195页 |
·内生环境资本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及其效果 | 第195-206页 |
·实际信贷资本、开放度、环境质量内生于经济增长模型的简单分析 | 第195-197页 |
·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对总产出和福利的影响:静态分析 | 第197-198页 |
·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对绿色总产出和福利的影响:动态分析 | 第198-200页 |
·内生生态资本前后宏观金融政策效果的比较静态分析 | 第200-206页 |
参考文献 | 第206-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