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16页 |
1 道教美学思想的传统文化价值 | 第9-11页 |
2 全球化背景下的道教美学思想研究 | 第11-13页 |
3 隋、唐、五代时期道教美学思想的特点 | 第13-16页 |
第一章 隋及初唐道教美学 | 第16-59页 |
第一节 隋至初唐道教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概况 | 第16-19页 |
第二节 成玄英:重玄美学 | 第19-30页 |
一、 以“空”代“无”--对道家美学思维方式的补偏救弊 | 第19-24页 |
二、 “妙契重玄”--以重玄为美的人生境界 | 第24-27页 |
三、 “一中之道”--美育中的重玄之思 | 第27-30页 |
第三节 李荣:体道之路 | 第30-41页 |
一、 悟“理”遣教:对《周易》传统美学的创新 | 第30-33页 |
二、 “文”、“质”与真伪:“真-美”统一论 | 第33-36页 |
三、 “美成在久”:实修与渐修之道 | 第36-41页 |
第四节 魏征:政治家的美学智慧 | 第41-50页 |
一、 真-善-美的理想 | 第42-45页 |
二、 辩证的审美观 | 第45-47页 |
三、 虚静无欲的审美心境 | 第47-50页 |
第五节 孙思邈:医者的美学人格理想 | 第50-59页 |
一、 “少欲终无事”:守真之道 | 第50-53页 |
二、 “非分”莫为:炼性之道 | 第53-55页 |
三、 大医之仁:益世之道 | 第55-57页 |
四、 余论 | 第57-59页 |
第二章 盛唐的道教美学思想 | 第59-130页 |
第一节 盛唐道教美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概况 | 第59-62页 |
第二节 司马承祯:“坐忘”中的美感体验 | 第62-73页 |
一、 审美判断的主观性特点及对“道”美的肯定 | 第62-65页 |
二、 “坐忘”的审美心态与“修心”的自我“内炼”标准 | 第65-69页 |
三、 艺术化的人生与隐逸情趣 | 第69-72页 |
四、 余论 | 第72-73页 |
第三节 张万福:法服中的美学思想 | 第73-81页 |
一、 法服与道教伦理美学观 | 第74-77页 |
二、 “暂假衣服,随机设教”的美育思想 | 第77-81页 |
第四节 吴筠:“神仙可学”的至美境界 | 第81-90页 |
一、 “生-美”与“神仙可学” | 第82-86页 |
二、 “道反于俗”的宗教审美观与儒家伦理美学思想的结合 | 第86-90页 |
第五节 玄宗:帝王的“妙本”观 | 第90-99页 |
一、 “虚无者,妙本之体”:道教美学本体论 | 第91-93页 |
二、 “自然者,妙本之性”:道教美学审美标准 | 第93-95页 |
三、 “服之美者在于当”:由崇尚“自然”衍生的服饰审美标准 | 第95-99页 |
第六节 李白:诗人的“清真”之趣 | 第99-108页 |
一、 诗贵“清真”的美学主张 | 第100-104页 |
二、 寄情山林的道教美学趣味 | 第104-108页 |
第七节 李筌:《阴符经》中的生态美论 | 第108-120页 |
一、 “贼”、“盗”思想与道教生态美学观 | 第109-114页 |
二、 《阴符经》及注疏中的道教辩证美恶论 | 第114-120页 |
第八节 张志和:隐者的审美时空观 | 第120-130页 |
一、 “暂有”与“长无”:审美时空观 | 第121-123页 |
二、 “玄”与“真”:道性之美 | 第123-127页 |
三、 拥抱自然:艺术化的人生境界 | 第127-129页 |
四、 余论 | 第129-130页 |
第三章 唐末五代的道教美学思想 | 第130-157页 |
第一节 唐末五代道教美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概况 | 第130-132页 |
第二节 谭峭:《化书》的审美内涵 | 第132-145页 |
一、 “真”与“信”:对“内美”的强调 | 第133-136页 |
二、 以“道”化人与以“艺”化人:美感教育 | 第136-139页 |
三、 “忘笔知书”:艺术技巧论 | 第139-142页 |
四、 “不能者听”:虚静的审美心态 | 第142-145页 |
第三节 杜光庭:总结者的美学之思 | 第145-157页 |
一、 “心之虚矣,纯白自生”:虚静的审美心境 | 第146-149页 |
二、 “无味”之味与“乐饵非久” | 第149-153页 |
三、 “生-美”与“善-美” | 第153-156页 |
四、 余论 | 第156-157页 |
结语 | 第157-161页 |
参考书目 | 第161-166页 |
后记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