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8页 |
1 土地利用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2 土地利用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12页 |
3 国外国内研究状况和进展 | 第12-14页 |
3.1 国外研究状况和进展 | 第12页 |
3.2 国内研究状况和进展 | 第12-13页 |
3.3 土地利用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4 论文研究基础及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 第14-18页 |
4.1 研究基础 | 第14-15页 |
4.2 论文结构及框架 | 第15-18页 |
第二章 新疆自然地理特征及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18-21页 |
1 自然地理特征 | 第18-19页 |
1.1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1.2 气候 | 第18-19页 |
1.3 水文 | 第19页 |
1.4 土壤 | 第19页 |
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19-21页 |
2.1 人口规模及结构 | 第19-20页 |
2.2 经济规模及产业结构 | 第20页 |
2.3 基础设施建设 | 第20页 |
2.4 人民生活水平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及应用 | 第21-28页 |
1 土地利用模式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1.1 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 | 第21-22页 |
1.2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 | 第22-23页 |
1.3 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 | 第23页 |
1.4 土地利用分类指数变化模型 | 第23-24页 |
2 土地覆盖模式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1 植被指数NDVI | 第24页 |
2.2 土地覆盖模式分类的生成 | 第24-25页 |
3 统计分析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3.1 回归分析模型 | 第25页 |
3.2 典型相关分析模型 | 第25-26页 |
4 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4.1 景观多样性指数 | 第26-27页 |
4.2 景观均匀度指数 | 第27页 |
4.3 景观集中度指数 | 第27页 |
4.4 景观优势度指数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新疆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 | 第28-53页 |
1 土地资源数量动态变化分析 | 第28-30页 |
2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分析 | 第30-34页 |
2.1 土地利用类型(景观)多样化分析 | 第30-31页 |
2.2 土地利用类型(景观)均衡化分析 | 第31-33页 |
2.3 土地利用类型(景观)优势度分析 | 第33-34页 |
3 土地利用分类指数时空变化分析 | 第34-37页 |
4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 第37-39页 |
5 土地覆盖模式的空间特征变化分析 | 第39页 |
6 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分析 | 第39-41页 |
7 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及驱动力分析 | 第41-50页 |
7.1 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机制 | 第41-42页 |
7.2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42-50页 |
7.2.1 人文景观偏离度分析 | 第43-44页 |
7.2.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人文驱动因子分析 | 第44-49页 |
7.2.3 人口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3页 |
第五章 组件式GIS与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MIS)集成 | 第53-61页 |
1 组件技术 | 第53-54页 |
1.1 组件技术背景 | 第53页 |
1.2 COM与ActiveX控件 | 第53-54页 |
1.3 组件技术与GIS | 第54页 |
2 MapX及其关键技术 | 第54-56页 |
2.1 MapX | 第54-55页 |
2.2 MapX的空间数据结构 | 第55-56页 |
3 基于组件式(Com)GIS的新疆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功能实现 | 第56-61页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第56页 |
3.2 数据库系统 | 第56-57页 |
3.3 地图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关联 | 第57-58页 |
3.4 数据字典 | 第58页 |
3.5 系统集成与功能实现 | 第58-61页 |
第六章 结论及讨论 | 第6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