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帕克和卓麻扎研究
导论 | 第1-12页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6-8页 |
二 前人研究状况 | 第8-10页 |
1 基本文献 | 第8-9页 |
2 国外研究状况 | 第9页 |
3 国内研究状况 | 第9-10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四 本文结构和主要观点 | 第11-12页 |
第一章 伊斯兰教苏非派与麻扎的关系 | 第12-33页 |
第一节 伊斯兰教圣地的产生 | 第12-17页 |
(一) 伊斯兰教前的阿拉伯宗教文化 | 第12-14页 |
(二) 先知穆罕默德与新的圣地 | 第14-16页 |
(三) 什叶派的圣地 | 第16-17页 |
第二节 苏非派的圣地 | 第17-33页 |
(一) 苏非主义的形成 | 第17-22页 |
(二) 苏非主义在中亚的传播 | 第22-25页 |
(三) 苏非主义在塔里木盆地的传播 | 第25-28页 |
(四) 纳格什班迪教团 | 第28-33页 |
第二章 阿帕克和卓 | 第33-61页 |
第一节 从马赫杜木·阿咱木到阿帕克和卓 | 第33-43页 |
(一) 马赫杜木·阿咱木 | 第33-34页 |
(二) 伊善卡朗 | 第34-35页 |
(三) 穆罕默德·优素甫 | 第35-39页 |
(四) 阿帕克和卓 | 第39-43页 |
第二节 阿帕克和卓的统治 | 第43-48页 |
(一) 阿帕克和卓政权 | 第43-46页 |
(二) 向准噶尔纳贡 | 第46-48页 |
第三节 对阿帕克和卓的评价 | 第48-61页 |
(一) 叶尔羌汗国——蒙兀儿斯坦 | 第48-52页 |
(二) 和卓家族的分裂 | 第52-56页 |
(三) 和卓时代的维吾尔文化 | 第56-61页 |
第三章 阿帕克和卓麻扎 | 第61-96页 |
第一节 麻扎建筑历史沿革 | 第61-68页 |
(一) 哈尼卡 | 第61-62页 |
(二) 墓祠 | 第62-65页 |
(三) 清真寺 | 第65-66页 |
(四) 经学院 | 第66页 |
(五) 门阙 | 第66-67页 |
(六) 果园与水池 | 第67-68页 |
第二节 麻扎建筑的艺术风格 | 第68-71页 |
(一) 装饰艺术 | 第68-69页 |
(二) 纹饰与象征 | 第69-71页 |
第三节 历代对麻扎的态度 | 第71-75页 |
(一) 准噶尔 | 第71页 |
(二) 清政府 | 第71-73页 |
(三) 阿古柏入侵时期 | 第73-74页 |
(四) 民国时期 | 第74页 |
(五) 新中国时期 | 第74-75页 |
第四节 葬在墓祠内的和卓家族成员 | 第75-92页 |
(一) 维吾尔穆斯林的丧葬习俗 | 第75-77页 |
(二) 墓祠之内的坟墓 | 第77-80页 |
(三) 墓主身份确认 | 第80-92页 |
第五节 麻扎的管理 | 第92-96页 |
(一) 管理人员 | 第92-94页 |
(二) 麻扎的附属物与标志 | 第94-96页 |
第四章 麻扎的社会功能 | 第96-113页 |
第一节 麻扎的瓦克夫 | 第97-100页 |
第二节 麻扎与区域政治气候 | 第100-103页 |
第三节 葬在“圣人脚下” | 第103-105页 |
第四节 喀什噶尔的朝觐圣地 | 第105-109页 |
第五节 女性的精神安慰 | 第109-111页 |
第六节 贫民的依靠——“阿帕克和卓之粥” | 第111-113页 |
结语 | 第113-114页 |
附图 | 第114-12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2-130页 |
后记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