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基本建设经济论文--基本建设计划与管理论文

非确定性工程项目计划管理的新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7页
 1.1 工程项目计划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实际意义第12-14页
 1.2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第14-22页
  1.2.1 非确定性的定义和分类第14-16页
  1.2.2 关于工程项目时间进度计划管理的网络计划技术研究第16-19页
  1.2.3 关于工程项目成本计划管理的预测技术方法研究第19-20页
  1.2.4 关于工程项目资源计划管理的均衡技术方法研究第20-21页
  1.2.5 关于工程项目造价的变结构神经网络预测方法研究第21-22页
 1.3 论文结构安排第22-27页
第二章 模糊网络计划有关新定义与新模糊网络关键路线法第27-46页
 2.1 引言第27页
 2.2 网络计划管理技术概述第27-32页
  2.2.1 网络计划管理技术的历史发展第27-31页
  2.2.2 模糊网络计划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31-32页
 2.3 模糊数基本概念与新的模糊最大(最小)定义第32-37页
 2.4 新模糊最大(最小)定义下的模糊网络时间参数表示第37-40页
  2.4.1 模糊网络计划研究的实际意义第37-38页
  2.4.2 新模糊最大(最小)定义下的模糊网络时间参数定义第38-40页
 2.5 新模糊最大(最小)定义下的模糊网络关键路线法第40-45页
 2.6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新定义下的模糊网络最低成本日程优化方法第46-56页
 3.1 引言第46页
 3.2 新定义下模糊网络最低成本日程的优化方法第46-49页
  3.2.1 工序的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总成本第46-48页
  3.2.2 新定义下模糊网络最低成本日程的计算方法第48-49页
 3.3 模糊网络最低成本日程优化实例计算第49-54页
 3.4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基于模糊分类器的项目非线性工期—总成本灰色预测与优化决策第56-83页
 4.1 引言第56-57页
 4.2 非确定性影响因素的模糊分类器第57-58页
 4.3 灰色系统理论概述第58-73页
  4.3.1 灰色系统基本概念第58-60页
  4.3.2 灰色系统应用情况第60-61页
  4.3.3 灰色系统研究任务第61-73页
 4.4 灰色预测建模方法第73-78页
  4.4.1 对灰色系统的确定第73页
  4.4.2 灰色预测模型的建立第73-75页
  4.4.3 干涉因子灰色预测模型第75-76页
  4.4.4 灰色预测模型的后验差检验第76-78页
 4.5 电力基建工程工期—总成本的灰色预测建模与优化决策过程第78-79页
  4.5.1 直接费用的灰色预测方法第78页
  4.5.2 间接费用的灰色预测方法第78页
  4.5.3 最优工期与总成本的决策第78-79页
 4.6 我国2*300MW火电机组基建工期—总成本预测与优化决策的应用第79-81页
 4.7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五章 网络资源均衡计划的模糊聚类分析遗传算法研究第83-107页
 5.1 引言第83-84页
 5.2 普通遗传算法第84-86页
  5.2.1 基本概念第84-85页
  5.2.2 普通遗传算法求解的一般步骤第85-86页
  5.2.3 遗传算子与参数第86页
 5.3 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第86-95页
  5.3.1 模糊聚类分析的一般步骤第87-93页
  5.3.2 最佳阈值λ的确定第93-95页
 5.4 网络资源均衡计划的模糊聚类分析优化遗传算法第95-99页
  5.4.1 网络资源均衡计划模型第95-97页
  5.4.2 多资源均衡问题的转化第97页
  5.4.3 模糊聚类分析优化遗传算法(FCGA)分析第97-98页
  5.4.4 FCGA的求解步骤第98页
  5.4.5 资源均衡计划FCGA方法的特点第98-99页
 5.5 网络资源均衡计划的FCGA性能实验分析第99-101页
 5.6 应用实例第101-105页
 5.7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第六章 非确定性工程项目造价的变结构神经网络预测方法研究第107-121页
 6.1 引言第107-110页
 6.2 工程项目造价影响因素的混合输入特征集第110页
 6.3 考虑模糊输入的变结构神经网络预测建模方法第110-117页
  6.3.1 普通人工神经网络(ANN)预测模型的建模第110-113页
  6.3.2 考虑模糊输入的变结构神经网络预测方法第113-114页
  6.3.3 三层变结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学习训练过程第114-117页
 6.4 非确定性工程项目造价预测实例第117-119页
 6.5 本章小结第119-12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1-124页
 7.1 结论第121-123页
 7.2 展望第123-124页
致谢第124-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4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134-137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科研成果获奖第137-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拮抗链霉菌Men-myco-93-63的复壮及其抗生素的提取纯化
下一篇:关于新乡市小学升初中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