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页 |
一、承继性共犯的含义、特征及类型 | 第10-17页 |
(一) 承继性共犯的含义 | 第10-11页 |
(二) 承继共犯的特征 | 第11-13页 |
1、承继共犯存在的前提是实行行为已经开始 | 第11-12页 |
2、承继共犯与先行实行犯存在双向意思联络 | 第12-13页 |
3、后行者应在犯罪既遂之前单独或者与先行者共同完成犯罪 | 第13页 |
(三) 承继共犯的类型 | 第13-17页 |
1、单纯一罪中的承继共犯 | 第13-14页 |
2、继续犯中的承继共犯 | 第14页 |
3、连续犯中的承继共犯 | 第14-15页 |
4、结合犯中的承继共犯 | 第15-16页 |
5、牵连犯中的承继共犯 | 第16-17页 |
6、其他复数行为中的承继共犯 | 第17页 |
二、承继性抢劫共同正犯的成立要件及承担责任的范围 | 第17-23页 |
(一) 承继性抢劫的含义 | 第17-18页 |
(二) 承继性抢劫共同正犯的成立要件 | 第18-19页 |
(三) 承继性抢劫共同正犯承担责任的范围 | 第19-23页 |
1、日本的学说 | 第19-21页 |
2、我国刑法学的立场 | 第21页 |
3、本文的观点 | 第21-23页 |
三、转化型抢劫与承继性共同正犯 | 第23-30页 |
(一) 各种观点聚讼 | 第24-28页 |
(二) 本文确立的分析路径 | 第28-30页 |
四、承继性抢劫的帮助犯 | 第30-34页 |
(一) 承继帮助犯与事中帮助犯辨义 | 第30-31页 |
(二) 诸学说之争论 | 第31-34页 |
1、主张被告人成立强盗杀人罪 | 第32页 |
2、相对否定 | 第32-33页 |
3、绝对否定 | 第33页 |
4、本文立场 | 第33-34页 |
五、具有加重情节与加重结果的承继性抢劫共犯 | 第34-39页 |
(一) 入户抢劫与承继抢劫共犯 | 第34-35页 |
(二) 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与承继抢劫共犯 | 第35页 |
(三) 多次抢劫或抢劫数额巨大与承继抢劫共犯 | 第35-36页 |
(四) 抢劫致人重伤、死亡与承继抢劫共犯 | 第36-37页 |
(五) 关于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后记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