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对下利的辩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治利法的现代研究 | 第11-12页 |
一、临床治疗 | 第11页 |
二、实验研究 | 第11-12页 |
本文讨论范围界定 | 第12-13页 |
一、痢疾不列入本文讨论范畴 | 第12页 |
二、《伤寒论》中非病态的下利不列入本文讨论范畴 | 第12页 |
三、外治法治利不列入本文讨论范畴 | 第12-13页 |
历代医家对下利的论述 | 第13-24页 |
一、《伤寒论》对下利的论述 | 第13-15页 |
1. 下利的临床意义丰富 | 第13页 |
2. 下利的病因病机 | 第13-14页 |
3. 下利的病位 | 第14页 |
4. 下利的治则 | 第14页 |
5. 下利的治法 | 第14-15页 |
6. 制方体现梯队思想 | 第15页 |
二、张子和 | 第15-17页 |
1. 湿邪致泄 | 第15-16页 |
2. 火邪致泄 | 第16页 |
3. 风邪致泄 | 第16-17页 |
三、李东垣 | 第17页 |
1. 脾胃为主要病位,湿邪为主要病因 | 第17页 |
2. 师仲景意而制名方 | 第17页 |
四、李中梓 | 第17-20页 |
1. 淡渗 | 第18页 |
2. 疏利 | 第18页 |
3. 固涩 | 第18-19页 |
4. 酸收 | 第19页 |
5. 燥脾 | 第19页 |
6. 温肾 | 第19-20页 |
五、张景岳 | 第20页 |
1. 论久泄 | 第20页 |
2. 论渗利法 | 第20页 |
六、叶天士 | 第20-21页 |
1. 论湿邪致泄 | 第20-21页 |
2. 久泄从肝、脾、肾论治 | 第21页 |
七、薛雪 | 第21页 |
八、吴鞠通 | 第21-22页 |
1. 遵三焦辨证辨治湿邪 | 第21页 |
2. 继承发展伤寒方 | 第21-22页 |
九、王士雄 | 第22-24页 |
下利的诊断治疗程序 | 第24-29页 |
一、历代医家辨治下利程序 | 第24-25页 |
1. 便质 | 第24页 |
2. 大便气味 | 第24-25页 |
3. 伴随症状 | 第25页 |
二、《伤寒论》辨治下利程序 | 第25-26页 |
1. 辨病因 | 第25页 |
2. 再辨病位 | 第25-26页 |
三、下利辨证治疗程序表 | 第26-29页 |
1. 辨病因 | 第27-28页 |
2. 辨病位—处方 | 第28-29页 |
导师经验 | 第29-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2页 |
致谢 | 第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