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5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2 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1页 |
1.3 课题的国内外动态水平 | 第11-14页 |
1.3.1 传统的质量分析方法 | 第11-12页 |
1.3.2 计算机质量分析方法 | 第12-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蠕墨铸铁件质量分析系统的研究 | 第15-27页 |
2.1 铸件质量分析系统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 第15-21页 |
2.1.1 铸件质量分析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15-21页 |
2.1.2 蠕墨铸铁件质量分析系统的基本结构 | 第21页 |
2.2 专家系统与铸件缺陷分析 | 第21-23页 |
2.3 统计质量管理与铸件生产过程的稳定 | 第23-26页 |
2.3.1 统计质量管理与质量检验 | 第24-25页 |
2.3.2 统计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铸件缺陷知识咨询子系统的建立 | 第27-44页 |
3.1 系统概述 | 第27-29页 |
3.1.1 本软件的运行环境 | 第27页 |
3.1.2 HTML Help的组成部件 | 第27-28页 |
3.1.3 HTML Help Workshop的功能 | 第28-29页 |
3.2 本系统结构 | 第29-33页 |
3.2.1 系统文件 | 第29页 |
3.2.2 铸件缺陷分类及目录结构 | 第29-31页 |
3.2.3 蠕铁相关标准及性能要求 | 第31-33页 |
3.3 系统的设计 | 第33-43页 |
3.3.1 准备工作 | 第33-34页 |
3.3.2 建立主题网页 | 第34-36页 |
3.3.3 建立系统工程文件 | 第36-37页 |
3.3.4 建立目录文件 | 第37-38页 |
3.3.5 建立索引文件 | 第38-39页 |
3.3.6 建立多目标关键字 | 第39-40页 |
3.3.7 创建超级链接 | 第40-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铸件质量数据管理与分析子系统的开发 | 第44-66页 |
4.1 系统的设计步骤 | 第44-46页 |
4.1.1 系统的整体分析 | 第44页 |
4.1.2 系统的详细设计 | 第44-46页 |
4.2 开发工具的选取与系统的软硬件支撑环境 | 第46-47页 |
4.2.1 开发工具的选取 | 第46页 |
4.2.2 系统的软硬件要求 | 第46-47页 |
4.3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设计 | 第47页 |
4.4 数据库的设计 | 第47-55页 |
4.4.1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 第50页 |
4.4.2 系统数据库的处理 | 第50-55页 |
4.5 系统详细设计 | 第55-58页 |
4.5.1 用户交互界面设计 | 第55-56页 |
4.5.2 各大功能模块处理过程描述 | 第56-58页 |
4.5.3 处理过程设计 | 第58页 |
4.6 系统实施 | 第58-60页 |
4.6.1 “日常管理”功能模块的实施 | 第58-59页 |
4.6.2 “统计分析”功能模块的实施 | 第59页 |
4.6.3 “报表生产”功能模块的实施 | 第59-60页 |
4.7 软件的质量保证 | 第60-61页 |
4.7.1 测试要求 | 第60-61页 |
4.7.2 用户文档检查 | 第61页 |
4.7.3 其它专门性的要求 | 第61页 |
4.8 系统操作的基本过程 | 第61-64页 |
4.8.1 系统的进入 | 第61-62页 |
4.8.2 主界面下的操作 | 第62-64页 |
4.8.3 系统的退出 | 第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质量分析与预测子系统 | 第66-77页 |
5.1 质量分析与预测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6-71页 |
5.1.1 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分析基本步骤 | 第66-68页 |
5.1.2 线性回归方程自变量选取 | 第68-71页 |
5.1.3 铸造缺陷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71页 |
5.2 质量分析与预测子系统的建立 | 第71-76页 |
5.2.1 质量分析与预测系统的特点 | 第72页 |
5.2.2 质量分析与预测系统的实现 | 第72-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录 | 第81页 |
附录1 | 第81-83页 |
附录2 | 第83-90页 |
附录3 | 第9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