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4页 |
本论文缩写词表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6-32页 |
1.1 作物转几丁质酶基因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1.1.1 几丁质酶的作用原理 | 第16-17页 |
1.1.2 几丁质酶的主要性质 | 第17-18页 |
1.1.2.1 几丁质酶基因的来源 | 第17页 |
1.1.2.2 植物几丁质酶的特性 | 第17页 |
1.1.2.3 微生物几丁质酶的主要特性 | 第17-18页 |
1.1.3 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调控 | 第18-20页 |
1.1.3.1 植物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调控 | 第18-19页 |
1.1.3.1.1 植物几丁质酶基因表达诱导因子 | 第18页 |
1.1.3.1.2 植物几丁质酶基因可诱导性 | 第18-19页 |
1.1.3.1.3 植物几丁质酶基因表达特点 | 第19页 |
1.1.3.2 微生物几丁质酶基因表达调控特点 | 第19-20页 |
1.1.4 几丁质酶基因在植物转化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24页 |
1.2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水稻研究进展 | 第24-32页 |
1.2.1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水稻的主要原理 | 第24-25页 |
1.2.1.1 外源DNA进入水稻细胞的机理 | 第24-25页 |
1.2.1.2 外源DNA片段整合到卵细胞核DNA的理论基础 | 第25页 |
1.2.1.3 外源DNA经花粉管导入水稻的分子验证 | 第25页 |
1.2.2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水稻的成果 | 第25-27页 |
1.2.3 外源DNA经花粉管通道导入水稻后引起的性状变异 | 第27-29页 |
1.2.3.1 植株形态结构 | 第27页 |
1.2.3.2 生育特性 | 第27-28页 |
1.2.3.3 抗性 | 第28页 |
1.2.3.4 稻米品质 | 第28页 |
1.2.3.5 生理生化特性 | 第28页 |
1.2.3.6 色素 | 第28-29页 |
1.2.3.7 粒形 | 第29页 |
1.2.3.8 其他特性 | 第29页 |
1.2.4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水稻的操作方式 | 第29页 |
1.2.5 影响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水稻的因素 | 第29页 |
1.2.6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水稻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1.2.6.1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水稻有很多优点 | 第30页 |
1.2.6.2 存在的问题和疑义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含几丁质酶基因的植物转化质粒的构建和检验 | 第32-45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6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2.2.1.1 菌种和质粒 | 第32页 |
2.2.1.2 工具酶及生化试剂 | 第32-33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2.2.2.1 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 第33页 |
2.2.2.2 限制酶切、DNA回收和纯化 | 第33-34页 |
2.2.2.3 外源DNA和质粒载体的连接反应 | 第34页 |
2.2.2.4 细菌转化 | 第34-35页 |
2.2.2.5 重组质粒限制酶切检验 | 第35页 |
2.2.2.6 重组质粒PCR检验 | 第35-36页 |
2.2.2.7 质粒DNA测序检验 | 第36页 |
2.2.2.8 重组质粒几丁质酶活性检验 | 第3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5页 |
2.3.1 植物表达质粒pBG1112的构建与检验 | 第36-40页 |
2.3.1.1 植物表达质粒pB61112的构建 | 第36-37页 |
2.3.1.2 植物表达质粒pBG1112的构建流程 | 第37页 |
2.3.1.3 植物表达质粒pBG1112的限制酶切检验 | 第37-38页 |
2.3.1.4 植物表达质粒pBG1112的PCR检验 | 第38-39页 |
2.3.1.5 植物表达质粒pBG1112测序检验 | 第39-40页 |
2.3.2 植物表达质粒pBG1121的构建与检验 | 第40-42页 |
2.3.2.1 植物表达质粒pBG1121的构建 | 第40-41页 |
2.3.2.2 植物表达质粒pB61121的限制酶切检验 | 第41页 |
2.3.2.3 植物表达质粒pBG1121的PCR检验 | 第41-42页 |
2.3.2.4 植物表达质粒pBG1121的测序检验 | 第42页 |
2.3.2.5 植物表达质粒pBG1121的构建流程 | 第42页 |
2.3.3 几丁质酶活性的检验 | 第42-45页 |
第三章 花器介导法转化水稻的研究 | 第45-70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5-52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3.2.1.1 供试水稻品种与品系 | 第45-46页 |
3.2.1.2 质粒与基因 | 第46页 |
3.2.1.3 菌种 | 第46页 |
3.2.1.4 工具酶及生化试剂 | 第46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6-52页 |
3.2.2.1 质粒DNA的大量制备和定量 | 第46-47页 |
3.2.2.1.1 质粒DNA的大量制备 | 第46-47页 |
3.2.2.1.2 质粒DNA的定量 | 第47页 |
3.2.2.2 花器介导法转化水稻 | 第47页 |
3.2.2.3 后代材料处理 | 第47-48页 |
3.2.2.3.1 潮霉素处理 | 第47页 |
3.2.2.3.2 纹枯病菌筛选 | 第47-48页 |
3.2.2.3.3 转基因植株后代种子的采收 | 第48页 |
3.2.2.4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验 | 第48-50页 |
3.2.2.4.1 水稻总DNA的微量提取和定量 | 第48-49页 |
3.2.2.4.2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验 | 第49-50页 |
3.2.2.5 转基因水稻后代的RT-PCR检验 | 第50-51页 |
3.2.2.5.1 转基因水稻后代总RNA提取和定量 | 第50-51页 |
3.2.2.5.2 转基因水稻后代的RT-PCR | 第51页 |
3.2.2.6 RT-PCR产物的序列分析 | 第51页 |
3.2.2.7 转基因水稻后代GUS活性的测定 | 第51-52页 |
3.2.2.7.1 试剂配制 | 第51页 |
3.2.2.7.2 样品提取 | 第51-52页 |
3.2.2.8 转基因水稻后代抗病性鉴定 | 第52页 |
3.2.2.8.1 纹枯病抗性鉴定 | 第52页 |
3.2.2.8.2 稻瘟病抗性鉴定 | 第5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2-70页 |
3.3.1 潮霉素筛选水稻条件的确定 | 第52-55页 |
3.3.1.1 不同浓度潮霉素对优丰162的抑制作用 | 第53页 |
3.3.1.2 潮霉素筛选最适温度的确定 | 第53-54页 |
3.3.1.3 潮霉素对同一水稻品种的未去壳种子和糙米的影响 | 第54-55页 |
3.3.2 花器介导法转化水稻的研究 | 第55-59页 |
3.3.2.1 适宜于花器介导法转化的水稻品种的筛选 | 第55-57页 |
3.3.2.2 光照对转化的影响 | 第57页 |
3.3.2.3 气温对水稻转化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2.4 质粒浓度对转化的影响 | 第58-59页 |
3.3.3 转基因后代的PCR检验 | 第59-61页 |
3.3.4 转基因水稻T_3代的RT-PCR检验 | 第61页 |
3.3.5 转基因水稻T_3代RT-PCR核苷酸序列分析 | 第61-62页 |
3.3.6 转基因水稻T_4代GUS活性的检测 | 第62-64页 |
3.3.7 转基因水稻后代抗病性测定 | 第64-70页 |
3.3.7.1 纹枯病抗性鉴定 | 第64-68页 |
3.3.7.2 稻瘟病抗性鉴定 | 第68-70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0-75页 |
4.1 植物表达质粒pBG1112和pBG1121的构建和应用前景 | 第70页 |
4.2 花器介导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 第70-71页 |
4.3 影响花器介导转化水稻的因素 | 第71-72页 |
4.4 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和应用前景 | 第72-73页 |
4.5 外源几丁质酶基因在转基因水稻抗病中的作用 | 第73-74页 |
4.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74页 |
4.7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6页 |
附录 | 第86-119页 |
附录A P35S/SchiA/Tnos的测序报告 | 第86-93页 |
附录B 重组质粒pBG1112中细菌几丁质酶基因35S启动子的BLAST检索结果 | 第93-99页 |
附录C P35S/TchiB/Tnos的测序报告 | 第99-105页 |
附录D 重组质粒pBG1121中烟草几丁质酶基因35S启动子的BLAST检索结果 | 第105-110页 |
附录E RT-PCR产物序列 | 第110-112页 |
附录F RT-PCR产物序列BLAST检索结果 | 第112-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作者简历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