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对垄断概念的历史回顾和重新界定 | 第1-21页 |
1.1 经典经济学家对垄断的论述 | 第6-9页 |
一、 西方经济学家对垄断的论述 | 第6-7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垄断的论述 | 第7-9页 |
1.2 对现代垄断概念的重新界定 | 第9-14页 |
1.3 对垄断结构和垄断行为的类型划分 | 第14-15页 |
1.4 对垄断作用的一般分析 | 第15-21页 |
一、 对垄断经济效用的一般分析 | 第16-19页 |
二、 对垄断作用作辩证看待与合理利用的一般分析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对垄断结构成因的一般系统分析 | 第21-35页 |
2.1 垄断形成的深层基础——社会分工与协作的矛盾运动 | 第21-24页 |
2.2 资本积聚、资本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 第24-27页 |
一、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含义及其实现机理与作用 | 第24页 |
二、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 第24-27页 |
2.3 市场进入壁垒形成垄断 | 第27-30页 |
一、 构成市场进入壁垒的既定客观条件 | 第27-28页 |
二、 构成市场进入壁垒的人为主观条件 | 第28-30页 |
2.4 政府行为与垄断 | 第30-31页 |
一、 政府购买与垄断的形成 | 第30页 |
二、 政府对企业研究与开发的资助行为与垄断 | 第30-31页 |
三、 政府对技术专利权的授予与垄断 | 第31页 |
四、 政府垄断经营 | 第31页 |
2.5 公共产品与自然垄断 | 第31-34页 |
2.6 妨碍和阻止垄断形成的因素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对中国经济转型期垄断的分析 | 第35-50页 |
3.1 中国转型时期垄断的现状和特征 | 第36-45页 |
一、 不合理的行政性垄断表现多样、问题突出,是构造中国转型时期除国家垄断以外的各种垄断的主导力量,或是主要力量 | 第36-41页 |
二、 经济性垄断行为大量出现,并有蔓延之势 | 第41-42页 |
三、 从市场结构的现状来看,我国经济集中型垄断不足。这主要表现为我国垄断与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对规模偏小及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相伴并存 | 第42-43页 |
四、 我国垄断性竞争极为不够,扶植民族垄断企业,组建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参与国际竞争任重道远 | 第43-45页 |
3.2 中国转型时期垄断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探析 | 第45-49页 |
一、 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 | 第45-46页 |
二、 体制因素 | 第46-47页 |
三、 经济原因或利益因素 | 第47-48页 |
四、 法制不健全 | 第48-49页 |
3.3 中国转型时期垄断的经济后果 | 第49-50页 |
一、 垄断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健康发展 | 第49页 |
二、 垄断造成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 | 第49-50页 |
三、 垄断还导致政治腐败 | 第50页 |
第四章 中国转型期反垄断的原则、措施及立法建言 | 第50-63页 |
4.1 中国转型期反垄断的原则 | 第50-53页 |
4.2 中国转型期反垄断的措施 | 第53-55页 |
4.3 中国转型期反垄断的立法建言 | 第55-61页 |
一、 关于我国反垄断立法中的实体规范问题 | 第56-59页 |
二、 关于我国反垄断立法中的适用除外制度问题 | 第59-60页 |
三、 关于我国反垄断立法中的执法机构问题 | 第60页 |
四、 关于我国垄断条款的立法建言 | 第60-61页 |
4.4 结语——反垄断:勿忘行产业集团化政策,走垄断性竞争模式 | 第61-63页 |
注释 | 第63-6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