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前言 | 第10-16页 |
·本项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持续发展”和“持续农业”已成为世界共识 | 第10-11页 |
·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 第11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有关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水土资源概念界定 | 第12页 |
·国内外农业资源利用趋势 | 第12-13页 |
·有关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和资源调查规划研究 | 第13-14页 |
·水土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的理论研究 | 第14页 |
·本研究的区域界定、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2. 我国及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区水土资源态势分析 | 第16-28页 |
·我国水土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利用概况 | 第16-19页 |
·水土资源的基本状况(数量和质量特征) | 第16-18页 |
·水土资源利用的地域分布特点 | 第18-19页 |
·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长江中下游与华南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 第19-21页 |
·自然条件 | 第19-20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0-21页 |
·南方集约农区的共同特点 | 第21页 |
·长江中下游与华南地区水土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利用现状 | 第21-25页 |
·资源存量特点 | 第21-24页 |
·利用状况 | 第24-25页 |
·实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3. 影响水土资源持续利用的因素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28-45页 |
·耕地资源存量时空分析 | 第28-32页 |
·耕地面积变化态势——数量锐减 | 第28-30页 |
·耕地面积变化的地域特征——沿海发达省区是耕地减少的主角 | 第30页 |
·耕地面积减少的本质特征——水田面积减少、后备资源不足 | 第30-31页 |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分析 | 第31-32页 |
·耕地养分平衡状况分析 | 第32-35页 |
·长江中下游 | 第32-33页 |
·华南区 | 第33-35页 |
·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与红壤退化 | 第35-37页 |
·红壤地区土壤退化的基本态势 | 第35页 |
·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 第35-37页 |
·关于红壤退化的几点结论 | 第37页 |
·土壤污染和水域富营养化 | 第37-40页 |
·太湖流域农田和水域污染现状 | 第38-39页 |
·太湖流域农田和水系污染的环境经济简析 | 第39页 |
·造成污染的原因 | 第39-40页 |
·水灾频繁水患无穷 | 第40-42页 |
·水旱灾害频率 | 第40-41页 |
·1998年特大洪灾分析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4. 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分析 | 第45-54页 |
·后备资源潜力 | 第45-48页 |
·“四荒”地资源 | 第45-46页 |
·草山草坡 | 第46-48页 |
·现有耕地资源的再发挥潜力 | 第48-50页 |
·耕地单产潜力预测 | 第48页 |
·中低产田改造潜力 | 第48-50页 |
·水土流失治理和坡耕地改造潜力 | 第50页 |
·改革种植制度提高复种指数的潜力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5. 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策略 | 第54-67页 |
·适合本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模式选择 | 第54-55页 |
·实施可持续利用的社会管理和经济策略 | 第55-58页 |
·控制人口 | 第55页 |
·建立完善的制度、依法管理 | 第55-57页 |
·运用市场经济规律 | 第57-58页 |
·实施可持续利用的技术策略 | 第58-65页 |
·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水利建设,增强抵御能力 | 第58-60页 |
·控制耕地流失、防治土壤退化,进一步治理红黄壤 | 第60-61页 |
·治理农田污染和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 | 第61-63页 |
·充分利用草山草坡资源,发展畜牧业 | 第63-64页 |
·大力发展冬季农业、“三高”农业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67-69页 |
·我国及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水土资源态势分析表明 | 第67页 |
·影响水土资源持续利用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表明 | 第67页 |
·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分析表明 | 第67-68页 |
·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策略分析表明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附录 | 第72-74页 |